企業新創 - 生技製藥與精準醫療
新類型新藥 蛋白解體抑制劑-萬科注射劑
2012-01-10
嬌生股份有限公司 楊森大藥廠

VELCADE是第一支蛋白解體抑制劑類(proteasome inhibitor)的藥品,從研發到臨床應用之核准(2003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核准上市),只花費了四年半的時間,這樣極為快速的臨床發展反映出嬌生集團對病人之新穎治療的承諾。

蛋白解體抑制作用是一種多發性骨髓癌的突破性治療方法,透過阻斷正常蛋白解體功能,造成蛋白質無法降解,使得無用的蛋白質在細胞中堆積,如此形成細胞的應激增加(stress increase),進而導致細胞凋亡,也就是細胞死亡。VELCADE對蛋白解體的抑制作用是可逆的,所以VELCADE除了能作用在多發性骨髓癌的治療上,可控管的及可預測的用藥安全性為其最大優勢。

VELCADE的作用機轉是被設計用於阻斷多發性骨髓瘤細胞中很重要的NF-kappa B的傳導路徑,因為VELCADE主要能抑制26S proteasome的chymotrypsin site,26S proteasome是一個大的蛋白質複合物,是用來降解被ubiquitin泛素標記過的蛋白質。VELCADE藉由緊密、可逆性的抑制26S proteasome中chymotrypsin-like active site的threonine residue,由於癌症細胞必須依賴proteasome所調控的蛋白質降解機制來增生、轉移和生存,一旦這些蛋白質降解的機制被抑制,導致後續的訊號傳導機制混亂,癌症細胞便會死亡。由於多發性骨髓瘤的致病原因被證實和NF-kappa B有著極大的關係,臨床證據也顯示VELCADE可以抑制Proteasome,進而干擾NF-kappa B的活化,干擾訊號傳導路徑,導致癌細胞死亡。

VELCADE的創新價值正來自於它是first-in-class的新藥物。它是利用三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的發現,設計出的藥物,藉以有效抑制蛋白質訊號傳遞的路徑,消滅癌細胞,並經由臨床試驗證實,對於多發性骨髓瘤細胞有抑制作用。這對於過去數十多年來苦無有效藥物可以治療的多發性骨髓瘤病人,無疑是一絲曙光。由於多發性骨髓瘤仍是一種無法治癒的癌症,VELCADE可以大幅提高病患的存活率,就病患的治療成本效益來看,是相當高的。由於病患治療後,不僅可以返回社會,減少看護人力等社會成本,病患的生活品質並得以提高,就醫療經濟層面來看,經濟效益非常大。VELCADE也顯示可用於其它血液腫瘤及實體癌病,例如淋巴瘤及肺癌,目前在很多國家都有這類大型研究之臨床計劃進行中。

在全球,VELCADE是一個獲獎無數的產品,如2004年其特殊作用機轉獲得諾貝爾化學獎、2004年Pharmaceutical Achievement Awards -"Oncology Compound of the Year" 來表揚藥品之創新價值、2005及2006年榮獲素有製藥界諾貝爾獎美譽之International Prix Galien獎,表彰其可實質改善治療效果,帶給患者利益。如今更獲得台灣生醫權威學研究專家、經營管理與市場行銷顧問、財務與投資專家等的認同,藉由專業、客觀之審查標準,遴選出VELCADE為年度傑出創新產品,並頒予2006國家新創獎,為目前國內生技醫藥產業創新研發的最高榮譽之殊榮。

本產品是由美國千禧年藥品公司(Millennium Pharmaceuticals, Inc.)及嬌生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研究與開發,千禧年公司負責美國地區之市場銷售,其他國家則由嬌生旗下之Ortho Biotech 及Janssen-Cilag公司負責行銷。

 

評審推薦
從癌症細胞本身之增生轉移及生存過程中破壞其反應鏈而使細胞死亡,可應用於不同癌症腫瘤上。同時具備完整之藥物特性,擁有US FDA之癌症藥品認證,產品發展機制亦完備。
公司簡介

台灣楊森大藥廠係美國嬌生集團成員,於1987年正式成立並擴大行銷網路。在短短數年間業績 迅速成長。究其原因,除了有總公司高效率的新產品研發能力作為後盾以外,台灣楊森大藥廠獨樹 一格的經營理念,更是外商公司本土化成功的典範。在行銷活動方面,除了積極引進具有經濟效益 的創新藥品以外,更積極地開發非處方藥品,教育民眾對於小病的自我醫療知識與觀念。在品質方 面,除了產品的品質符合政府嚴格的要求以外,也很重視客戶服務品質,因此在1994年榮獲以美國 國家品質獎為範本的嬌生公司品質肯定獎。在管理方面,台灣楊森大藥廠極注重人才培訓與團隊合 作的精神,鼓勵員工向高難度目標挑戰,以達成公司目標並實現自我。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影音.文字.圖表.數據等) ,均屬於本中心或各該新創企業團隊之專屬財產,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 <完整資訊>
財團法人生技醫療科技政策研究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2 - 2024 Research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Policy (RBMP).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