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研新創 - 特化材料與應用生技
可注射型/連續孔洞之異電凝膠微球3D支架系統於生物醫學之應用
2019-12-18
盧郁仁副教授團隊/長庚醫療財團法人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國立清華大學

盧郁仁、胡尚秀、許如秀、方人弘

本內容是一種新穎的「多孔型可注射自我修復水凝膠」,克服傳統水膠之無孔洞性或無法控制孔洞結構組成之缺點,開發新型態之,利用微球本身之100%互聯空隙,改善氧氣與養分交換不足的缺點,其微米級尺寸的水凝膠微球表免電荷與分子作用吸引,可控制整體水膠機械性質,達到可注射與形成孔洞與封裝細胞之目的。此創新微凝膠填充材不僅可以在生理環境下進行分解及吸收,且因降解時會釋出適量生長因子,有利於進行神經組織修復;其中分解速率還可以藉由實驗設計進行調控,可針對不同缺損位置,補充不同修復速率的神經導管填充材。經由此設計之治療下,大鼠斷裂之坐骨神經軸突於四天快速內生長4.7mm,30天後之電生理訊號與行為測試下發現其恢復效果極佳。

本項研發技術優點:
1.微球具有調控性水膠機械強度(適應不同類型細胞)
2.具有自我修復之可注射特性,靈活調控不同部位之藥物濃度變化
3.不需使用致孔劑下,形成連續型孔洞且空隙大小具調控性。
4.可同時封裝不同細胞與包覆成長因子或訊息傳遞分子
5.具有可調控釋放生長因子釋放時間點之特性,並誘導神經軸突往特定方向生長。
6.FDA認可材料、原料價格便宜。
7.可大量均勻製造,可經由冷凍乾燥進行脫水保存且穩定性高

本項技術之應用範圍與市場潛力:
本技術除可開發可誘導式神經管,還可以藉由更換材料,開發以下醫療所需的產品
脂肪/骨骼再生 系統支架與腫瘤切除填補放藥系統。

評審推薦
本案整合藥物包覆用於組織工程,具彈性調控空間,可克服傳統水凝膠的缺點,達到填補、修復及細胞遷移的目的,對於材料強度要求較低之部位,具應用潛力。
2022年度精進成果
在前一次的獲獎技術中,本團隊開發可注射型/連續孔洞之異電凝膠微球3D支架系統。延續本技術,並有效治療與應用在腦創傷神經修復,團隊將奈米金附著在微球3D支架上,藉由無線充電概念,可以提供電刺激給創傷患部,並達到有效的神經刺激活化效果。相關研究也於今年度刊登於Nature Communications.
團隊簡介
盧郁仁  
學歷 長庚大學 生物醫學研究所 博士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腦瘤研究中心進修
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
現職 林口長庚醫院腦腫瘤神經外科 學術組副教授 兼主治醫師
長庚大學中醫系專任助理教授
經歷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 腦腫瘤神經外科 學術組副教授 兼主治醫師長庚大學中醫系專任助理教授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 腦腫瘤神經外科 學術組助理教授 兼主治醫師
林口長庚醫院外科住院醫師
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外科總醫師
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
廈門長庚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影音.文字.圖表.數據等) ,均屬於本中心或各該新創企業團隊之專屬財產,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 <完整資訊>
財團法人生技醫療科技政策研究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2 - 2024 Research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Policy (RBMP).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