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新創 - 新創醫療技術
智慧型術後腸功能恢復監測評估系統
2020-12-23
陳貞吟部長團隊/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

陳貞吟、王志中、林伯昰

麻醉手術後,腸道蠕動會被暫時性抑制。一般腹部手術,小腸在術後數小時便可恢復蠕動,胃需要1~2天,大腸則須3~5天來恢復正常機能。手術後,病人應盡快恢復進食,以補充營養恢復體力。然而不當術後進食,會增加術後噁心嘔吐、腹脹甚至腸阻塞風險。因此在手術後持續的監測腸胃蠕動情形,並判斷是否出現腸阻塞現象尤為重要。目前臨床上無可客觀評估且方便量測並長期監測腸音信號之系統,現行的術後腸功能評估是醫生使用傳統聽診器來檢測病人的腸胃蠕動音,這必須由有經驗的醫生來判定,且短時間的聽診只是片段式主觀評估,無法連續性監測,因此不易正確判斷是否出現異常。在這項發明中,我們提出了一種「智慧型」術後腸功能恢復監測評估系統,可以長期監測腸音並自動評估恢復狀態。使用高階統計碎形維算法來抑制環境噪聲干擾,有良好降噪功能,更透過輻射基底類神經網路技術的人工智慧學習,能自動擷取腸音特徵來評估腸功能。已經成功用於術後病人腸功能恢復評估,可節省醫療人力更使醫護人員能客觀的監測腸音,評估腸阻塞嚴重度,進而及早介入治療。其概念和應用都是完全創新的,此創新發明為術後腸功能恢復評估以及手術後引起的腸阻塞相關疾病及研究,提供一個顯著的貢獻及價值。

評審推薦
1.團隊開發智慧型腸音偵測系統,結合高階統計演算法降噪,與輻射基底類神經網路技術的人工智慧學習,藉由自動監測腸音,用於術後病人腸功能恢復評估。
2.國際上無類似裝置,在後疫情時代,遠距醫療的應用很多,未來優化監測器的外型並擴展功能後,潛力極大。
2022年度精進成果
臨床上無可客觀評估且方便量測並長期監測腸音信號之系統,現行術後腸功能評估是醫生使用傳統聽診器來檢測病人的腸胃蠕動音,這必須由有經驗的醫生來判定,且短時間的聽診只是片段式主觀評估,無法連續性監測,因此不易正確判斷是否出現異常。本創新系統可以長期監測腸音並自動評估恢復狀態,使用高階統計碎形維算法來抑制環境噪聲干擾,有良好降噪功能,更透過輻射基底類神經網路技術的人工智慧學習,能自動擷取腸音特徵來評估腸功能。本團隊與駿新企業簽屬商品化規劃合作備忘錄,已進行多國專利申請,並持續進行其他麻醉後腸功能恢復狀況之臨床收案。根據患者排氣時間紀錄之腸音特徵,持續投入建立新型麻醉後腸功能恢復人工智慧模型。
團隊簡介
陳貞吟
學歷 中興大學食品科學暨運用生物科技系 (博士)
現職 奇美醫院麻醉部部長
經歷

台大醫院麻醉部主治醫師
奇美醫院麻醉部主治醫師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影音.文字.圖表.數據等) ,均屬於本中心或各該新創企業團隊之專屬財產,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 <完整資訊>
財團法人生技醫療科技政策研究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2 - 2024 Research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Policy (RBMP).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