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研新創 - 智慧醫療與健康科技
遠距重症照護人工智慧平台
2019-12-18
陳瑞杰院長團隊/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陳瑞杰、羅友聲、康嵐媖、徐光宏、袁國慶、
蕭淑代、王佩麟、蔡龍文

重症加護病房病人病情變化迅速,重症照護人員需持續地進行資料數據的連續性地蒐集、儲存,與分析這些即時性的臨床數據,以進行後續地診斷與治療。本團隊發掘出未來重症領域未被滿足之臨床需求,研發遠距重症照護人工智慧平台(Ted-ICU AI Platform),應用人工智慧(AI)與區塊鏈(Blockchain)等創新性技術,建構通用性標準格式,用以(i)整合醫療院所各項電子病歷紀錄,以作為本系統電子病歷數據顯示;另外發展一生理訊號解析模組,標準化解析生理訊號並擷取出各項生理量測結果(另如:心跳、血壓、SpO2等…),來進行各個病人生理訊號串流儲存與處理,再者利用(ii)遠距影像設備的建置,進行即時影像擷取與儲存。接著針對重症病人(例如:心肌梗塞、中風,與外傷),利用上述各式電子病歷資料、生理訊號數據,以及病人影像紀錄,來進行連續性的數據蒐集與儲存,應用(iii)人工智慧技術來建立重症智慧照護引擎,提供重症智慧照護產品,可有效地降低目前全球重症照護市場之整體醫療成本與提升照護品質。

本系統已經由臨床實證(i)能加速重症照護效率(e.g. ICU周轉率提升10%,住院人日提升5.62%)、(ii)提升醫療品質(e.g. 非計劃性氣管內管滑脫率由1.48(‰)降至0.70(‰)、中心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率由9.91(‰)降至2.29 (‰)、留置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率由3.88 (‰)降至1.53 (‰),及呼吸器相關肺炎感染率由1.30 (‰)降至0.94 (‰) ),並(iii)有效地降低整體重症照護成本,展現臨床經驗與學術研究結合的優秀實力。現階段已初步通過市場驗證導入台灣醫療場域,未來將逐步推廣至中國大陸,以及東協和美國等國家

評審推薦
1.開發重症ICU照護資訊系統、遠距ICU重症照顧模式以及人工智慧疾病預測模型,可有效降低重症照護之整體醫療成本及提升照護品質,具創新概念。
2.第一階段已成熟可進行商化,有機會推展至區域及地區醫院,以及東南亞、南向國家。
2022年度精進成果
遠距重症照護人工智慧平台精進方面,分為三個部分:
1. 持續研發精進:應用Chest X-ray發展AI影像偵測模組,輔助醫師針對病人分流氣管插管位置正確性進行即時偵測,可避免重症病人錯誤氣管插管引發併發症,甚至死亡。此外,因應COVID-19疫情,應用影像技術發展臉部熱能偵測模組,可遠距精準的辨識臉部,並量測額頭溫度,避免工作人員接觸感染,同時亦可預防疑似個案進入醫院或病房。
2. 學術專利:發表2篇期刊論文與1項發明專利通過(領證中)。
3. 衍生新創公司:由科技部價創計畫和臺北醫學大學衍生數位醫療新創公司-瑞得康股份有限公司,並於疫情期間經由過去所累積的人工智慧技術,持續開發出多項數位遠距醫療等系統產品,獲得國內外醫院與公司客戶採用。
團隊簡介
陳瑞杰  
學歷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資訊研究所碩士
臺北醫學院醫學系學士
現職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
衛生福利部醫院緊急醫療能力分級評定作業之專家諮詢暨研修小組召集委員/委員
美國外傷急症外科雜誌國際編輯
美國外傷醫學會國際關係委員會委員
國科會外科系醫學學門複審委員
美國外傷醫學會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urgery of Trauma, AAST) 院士
臺北醫學大學外科學科教授
經歷 臺北醫學大學管理發展中心執行長
萬芳醫學中心副院長兼外科部部主任
中國醫藥大學急症暨外傷中心副院長/主任
臺灣外傷醫學會理事長
美國華盛頓特區華府醫學中心臨床研究員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醫學中心臨床研究員
長庚紀念醫院林口醫學中心外傷重症中心主任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影音.文字.圖表.數據等) ,均屬於本中心或各該新創企業團隊之專屬財產,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 <完整資訊>
財團法人生技醫療科技政策研究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2 - 2024 Research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Policy (RBMP).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