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新創動態
《新創動態》We can help!美國高通防疫科技採用台灣穿戴IoT+醫療平台
2021-01-13

【經濟日報 記者項家麟】2020/12/24

美國正面臨史無前例的嚴重疫情侵襲,截至目前為止,已累計超出1,860萬新冠病毒確診案例,並有33萬美國人死於這波疫情。不只美國疫情嚴峻,全球確診人數更直逼7,800萬,英國甚至引爆新冠肺炎變種病毒株,使得緊急防疫的任何措施與方法,在這一場嚴重的疫情考驗下更顯重要。

預期美國新總統拜登上任後,防疫勢將成為最重要的工作。在剛出爐的新冠疫苗全民施打發揮防疫效果之前,世界各國仍然要面臨冬季新一波大爆發的感染壓力,正積極尋求任何能有效控制與防制的防疫科技,來促使疫情能夠有效被控制。美國通訊巨擘高通公司(Qualcomm, QCOM)為擔此重任,透過全球科技合作平台Qualcomm Advantage Network ,尋求創新成熟科技,來協助美國進行防疫篩檢與疫苗施打後中高齡族群的即時健康監控。

高通利用來自台灣的穿戴科技+遠距醫療技術,協尋無症狀感染者及監控施打疫苗後的中高齡人群即時健康狀態

高通智慧城市方案全球負責人Sanjeet Pandit透過長期合作夥伴Xingtera公司協助,找到來自台灣的智慧穿戴與遠距健康醫療平台公司蓋德科技 Guider Technology,經過數月的產品方案驗證與多次跨國會議討論,確認蓋德科技的遠距即時防疫科技平台雀屏中選。蓋德科技創辦人許賓鄉欣慰地地表示,蓋德科技長期經營智慧穿戴+健康醫療科技,並獲得兩座國家新創獎的肯定,此次被選為合作伙伴,完全是台灣提供了完整健康醫療服務系統整合能力。

在美國嚴重、快速擴散的疫情中,有絕大部分來自無症狀或輕症感染者,因為這個族群雖然沒有明顯的感染症狀,但卻具備感染能力,在緊密空間或近距離接觸中,這群人正不斷在群眾中擴散與交叉感染。

台大醫院許世明教授指出,疾病的風險預測或疾病前期的診斷,都有一致性科學原則與個別應用的策略。許多醫學研究報告都顯示輕症感染者進展成重症的一些特徵,是可以透「未病」或「初病」大數據、經由風險分析演算所建構的智慧健康管理平台,工研院生醫所強大的數據分析平台、結合各種IoT平台,例如蓋德科技的心電血氧智慧手環及醫療檢測箱(通過美國FDA許可的耳溫槍、血氧計、肺音通診器等工具,用來即時確認無症狀感染者血氧濃度偏低且肺音已有肺泡受損或肺浸潤現象的雜音等頻譜訊息),共同組建台灣民間版的防疫科技創新平台,為美國及全球疫情的管控,貢獻一份心力,也將台灣的健康醫療ICT+雲端健康管理,做了最成功的呈現。

另外、由於新冠疫苗上市時間匆促,施打新冠肺炎疫苗的中高齡人群中,尚有許多健康風險無法完整掌握,為避免施打後出現嚴重副作用以及未知健康風險,可應用健康手環、健康管理箱與即時健康數據監管服務平台,來隨時監管施打者的心電ECG QT間期、血氧濃度、動態血壓、心率、體溫等重要生理參數變化。

工研院生醫所所長林啟萬博士提到,面對新冠肺炎COVID-19病毒,工研院一開始就投入很多資源研究因應,台灣不只ICT強項,醫療服務也居世界領先,我們要讓全世界知道台灣是可以信賴合作的夥伴。

許世明教授為高通防疫科技平台提供了以台大經驗AllCare為基礎的即時健康風險管理AI平台,加上工研院生醫所創新的健康數據轉換引擎,配合蓋德科技新一代心電血氧手環及行動醫療服務箱,共同組成防疫科技團隊,為這一次的國際輸出合作贏得亮麗的成果!高通的防疫科技服務平台將同步輸出至與美國友好的國家,第一階段除美國外,還包含印尼、馬來西亞、泰國、斯里蘭卡、沙烏地阿拉伯、德國、瑞典等13個國家。

台灣大健康產業的國際戰略布局

隨著疫情的震撼教育,民眾的健康意識來到史上最高,加上這波疫情多是三高或慢病患者呈現較高死亡率,讓民眾關注自身健康狀態並尋求有效即時的健康管理科技與服務平台,這或許就是台灣未來可以創造億萬產值的醫療健康+ICT+IoT+POCT+的絕佳時機。

此次疫情讓台灣的智慧健康科技被全世界看到,最大成功的關鍵在於由臨床專業主導的實證應用、搭配尖端科技平台的導入。而其中重點也在於數據必須能夠導出臨床實用的判讀解說,能夠有效教育使用者、發掘並解決問題。永齡前協理陳聖方也指出,智能健康的成功,關鍵在於工程師、臨床醫師、病理檢驗專家、流行病學研究、生物資訊統計等跨領域人才能否整合與通力合作。

未來人們無需經常往醫院跑,就能做好自身健康管理,包括健康促進、疾病風險管理、疾病早期診斷治療與預防。另外,可以通過智能穿戴設備、居家健康監測設備,就能實時動態監測健康數據,精準掌握個人健康情況。人工智能可以精準進行全方位的健康服務,並可擴充加值養生及長照產業、有效減少健保資源的浪費,提升全民健康與生命品質。

數位健康將成為後疫情時代常態化需求

今年CNBC舉辦的第三屆全球科技大會,也聚焦在「新冠肺炎應對策略」、「醫療健康與生命科學」、「數字化進程加速」等7個議題展開對話和分享,向全球超過130個國家及地區直播。會議強調醫療甚至衛生服務體系要把「治疾病」、更轉向「管健康」。當下的主要矛盾,是如何更好地連接和配置醫療資源,而居家醫療則是數位健康發展的一種新場景。尤其是以慢病患者為主的檢測、監測、干預、治療甚至再往前的預防,會越來越多以居家、社區為主,而不再鎖定醫院場域。

相信不久的將來,台灣跨領域整合科技的成果,將通過精準健康管理的創新,運用人工智能、實證數據分析,為人們提供精準健管導引、全幅全方位全生命周期風控與動態監測等服務,推動精準健康管理產業加快成熟、強化協同發展,有助力於健康區塊鏈產業的戰略布局。

談到台灣的精準健康金星計畫可以做些什麼?拜登在擔任歐巴馬時期的副總統時,有一項著名的癌症登月計畫,歐巴馬呼籲通過這項全國性計畫永久治癒癌症,並任命拜登為計畫負責人,並希望透過計畫能顯著提高癌症的生存率。許世明教授指出,這也是台灣人工智能與數位健康可以貢獻參與的地方,包括:一、推進癌症的預防、早期篩檢;二、落實預防機制,建立癌症預防研究、宣導預防知識,降低人群癌症高危風險因素;三、整合患者數據,提高研究效率和加強數據共享,拓展控制與改善患者照護與倖存者教育,降低癌症死亡率。

台大醫院前院長李源德綜合世界發展趨勢與各國潛力經驗表示,台灣智慧健康發展有其堅實的基礎,台大醫院協助新竹生醫園區的設立,在20年前的願景已經鎖定在智慧健康與醫療,可謂極超前部署。許世明教授、李世光教授(前經濟部長、現工研院董事長)、吳政忠教授(現科技部長), 林啟萬教授(現工研院生醫所長)、蕭子健(現交通大學教授)都無役不與、歷經萬難艱辛,期望在未來能有科技部等政府單位的協助,充分展現20年來耕耘成果,真正落實發揮台灣智慧健康產業的競爭力,在國際市場持續發光發熱。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影音.文字.圖表.數據等) ,均屬於本中心或各該新創企業團隊之專屬財產,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 <完整資訊>
財團法人生技醫療科技政策研究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2 - 2024 Research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Policy (RBMP).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