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新創技術
不僅糖尿病眼底病變!工研院林昱仁團隊拓展AI輔助判讀系統14種眼部病變應用
2023-05-23

由於智慧型3C產品的普及,全球視力受損人口持續增長,早期眼部病變患者多屬無感,但可能早已置身失明危機。全球眼科市場的規模在2020年約為240億美元,且預計在未來幾年內將繼續增長。隨著民眾對眼睛健康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以及老年人口的增加,眼科市場的潛在市場也在不斷擴大。工研院林昱仁總監團隊持續深化研究,成功拓展眼底病變AI診斷系統的應用範圍,可診斷涵蓋血管變化、視網膜、視神經相關疾病等14種眼部病變,達靈敏度87.5%、特異度85.2%、準確度85.6%以上,創造眼底醫材全新藍海市場商機...

由於智慧型3C產品的普及風潮,全球視力受損人口持續增長,早期眼部病變患者多屬無感,但可能早已置身失明危機卻沒有發現。全球眼科市場的規模在2020年約為240億美元,且預計在未來幾年內將繼續增長。其中,眼部疾病治療是眼科市場中最大的子領域之一,包括青光眼、白內障、視網膜疾病等眼科常見疾病的治療。隨著民眾對眼睛健康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以及老年人口的增加,眼科市場的潛在市場也在不斷擴大。工研院林昱仁總監團隊將AI-DR醫材成功技術移轉至國內國產品牌眼底鏡設備商及智慧醫療公司,成為台灣眼底病徵偵測AI唯一提供者。與此同時,持續深化研究,不再僅限於糖尿病眼部併發症,成功研發可適用於健檢中心、視光中心、家醫科診所等一般多數民眾可觸及處,輔助非眼科醫師的眼底病變AI診斷系統,可診斷涵蓋血管變化、視網膜、視神經相關疾病等14種眼部病變,判別眼底影像是否存在異常表徵,達靈敏度87.5%、特異度85.2%、準確度85.6%以上。透過AI輔助早期篩檢、早期治療,減低未經治療的視力損害人口,創造眼底醫材全新藍海市場商機。

不侷限糖尿病眼底病變 工研院林昱仁總監團隊更拓展應用至14種眼部病變

工研院林昱仁總監團隊延伸原專攻糖尿病眼底病變的AI輔助診斷系統,發展眼底異常(Fundus Abnormalities)病變分級技術,將使用對象由原本的糖尿病患者擴展至一般民眾,包含: 高血壓、50歲以上、3C高度用眼者等眼科醫師建議每年皆需進行眼底檢查的族群。輔助非眼科醫師診斷涵蓋視網膜相關疾病、視神經相關疾病、血管變化等14種眼部病變項目,完整眼部病變AI輔助診斷範圍,有效輔助非眼科醫師判讀眼部相關病情。

而此AI輔助診斷系統經過拓展功能的訓練後,再以半監督式學習(Semi-supervised Learning)彙整結合,如今已具備輔助非眼科醫師進行14項眼底異常早期篩檢,包含黃斑部裂孔(MHL)、黃斑部皺褶(ERM)、玻璃體出血(VH)、玻璃體星狀物(AH)、視網膜動脈阻塞(RAO)、視網膜靜脈阻塞(RVO)、青光眼(ODC)、視神經水腫(ON)、老年黃斑部病變(AMD)、視網膜剝離(RT)、病理性近視(MYA)、中央漿液性視網膜病變(CSR)、血管彎曲(TV)、視網膜色素變性(RP)等眼部病變的能力,其靈敏度(Sensitivity)更達87.5-100%、特異度(Specificity)達85.21-99.63%、準確度(Accuracy)達85.6-99.63%。

※工研院林昱仁總監團隊持續拓展AI輔助診斷系統至14項眼部病變應用,成為輔助非眼科醫師眼疾診斷利器。(圖片來源:工研院林昱仁總監團隊)

首創實質等同途徑 工研院林昱仁總監團隊引領廠商多元AI醫材產品發展

除持續深化醫學影像AI領先技術布局,朝向病徵變化趨勢預測等核心技術研發,完備相關智權佈局策略藍圖外,更成功技轉至台灣國產品牌眼底鏡設備商以及AI智慧醫療公司,成為台灣眼底病徵偵測AI的唯一提供者。

在商業佈局中,工研院林昱仁總監團隊更是積極與生態系業者合作,推動眼底鏡AI醫材軟硬整合產品發展與服務擴散。除了將此AI系統技轉眼底攝影醫材廠商,推出可攜式糖尿病眼底病變診斷AI設備解決方案之外,也協助業者擴展佈局亞太地區市場,規劃日本、泰國、中國醫材取證中;同時,亦以實質等效(Substantial equivalence)途徑,協助生態系業者深化產品方案能量,引領多元AI醫材產品發展。

※工研院林昱仁總監團隊推動眼底鏡AI醫材軟硬整合產品發展與服務擴散,以實質等效(Substantial equivalence)途徑,協助生態系業者深化產品方案能量,引領多元AI醫材產品發展。(圖片來源:工研院林昱仁總監團隊)

※系列報導:

※本文由生策中心新創幫編輯群採訪撰寫(口述:工研院林昱仁總監團隊 執筆:陳柏翔)。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影音.文字.圖表.數據等) ,均屬於本中心或各該新創企業團隊之專屬財產,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 <完整資訊>
財團法人生技醫療科技政策研究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2 - 2024 Research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Policy (RBMP).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