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新創技術
(下篇)病歷成為圖文影音診療日記  曾志仁用系統升溫醫病關係
2022-04-07

中山附醫副院長曾志仁帶領團隊從病人的角度、以「醫病共享」為基礎,將難懂的醫療病歷轉換為簡而易懂的視覺化醫療紀錄,做到亞洲首創「醫護人員容易寫」、「病人容易看懂」、IT工程師「容易設計」、醫院「容易維護」的電子病歷系統…

中山附醫進行以病人為中心的電子病歷改革機制,除了建立視覺化的病歷資料、運用手機APP便捷紀錄視覺影像,也統一介面規格並予以結構化,也就是將基本資料、系統類別、時間軸、文字和圖片等五個要素清楚呈現在介面上。此外,它還有一個創新性是在系統中擴增「病人檔案管理系統」,即可將病人自帶的電子報告或檔案儲存於此系統中,並在上傳檔案時可選擇病人就醫紀錄綁定關聯,同時可進行檔案註記說明,如此在日後查詢調閱時,便可透過就醫紀錄做進階查詢,也可進行健保審查作業,以及當病人和家屬申請影像病歷時,院方可將臨床影像另存為可攜式電子檔案。


※中山附醫曾志仁副院長從病人的角度、以「醫病共享」為基礎,將難懂的醫療病歷轉換為簡而易懂的視覺化醫療紀錄。(照片來源:中山附醫曾志仁團隊提供)

中山附醫自行開發設計的這套圖像式和結構化的電子病歷系統,是全台灣首創且唯一的指標性創新做法,該系統建立在院內HIS架構中、與全院的系統密切結合,自2017年上線至今持續穩定使用,包括用於臨床實務的層面有病情告知、病情說明解釋、治療計畫擬定、知情和同意書簽署、手術過程說明、病理報告解釋、治療過程(病情變化)、病程紀錄、治療結果判讀和治療成效查詢等,這些都是病患最常接觸也是最注重的項目。加上現今醫療照顧往往是多科醫師照會及多位醫護人員參與的團隊照顧,也就需要更多的醫護事先溝通和療護照顧解說等,因此這套系統可以成為人性化的良好醫病溝通的媒介和平台,同時也能改善作業效率、提高使用滿意度,以影像上傳為例,在該系統尚未結合APP軟體之前,從手機取出拍攝好的影像並上傳平均所需時間為1分32秒,改為拍攝後直接以手機上傳APP所需時間為26秒,平均減少了將近72%的時間。

這套系統是應用IT技術整合臨床作業流程及APP開發,用以提升病歷品質及改善制度做法,主要價值在於流程設計,包括自行開發的APP微軟件要與HIS大系統橋接,應該橋接在哪一個病歷環節,視覺化病歷紀錄如何與結構化病歷整合以及如何產生日後大數據的基礎等等;其APP也做到自帶資訊設備(Bring Your Own Device, BYOD),可在限制的範圍內進行操作,離開院內網路後即無法使用,兼具便利性及安全性,醫院亦可減少資訊設備的資源投入。

在專利申請方面,運用在系統的關鍵技術已取得台灣專利,包括將一般圖檔轉為醫學數位影像DICOM檔格式,以及方便簡單的流程層面機制。有了建置此系統的經驗,團隊已經接案為其他醫療院所提供資訊服務或是升級系統,即可以運用簡化程序、圖像化導向、行動化和資源整合等方式推廣到各醫院、照護機構和遠距照護單位等。另一方面,曾志仁也強調,對於數據應用廠商而言,由於這套醫療資訊電子病歷具備標準化與結構化的特性,產生的數據乾淨且真實、資料的可信度與準確度較佳,將漸進成為醫院重要的醫學資料數據庫,若進一步進行資料庫分析挖掘和應用,則可以作為臨床決策分析的應用材料,這也是日後建立醫療AI模式、發展智慧醫院/智慧醫療的主要根本和基礎。

與過往的HIS醫療資訊系統相比,中山附醫創新的電子病歷在醫護實務與人性關懷方面更有效率,做到優化醫療流程,也提供更便利的醫療服務,預期未來更可在精準醫學和遠距醫療的趨勢上,藉此量身打造民眾的個人健康管理服務和居家醫療多元應用。

※系列報導:

※本文由生策中心新創幫編輯群採訪撰寫。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影音.文字.圖表.數據等) ,均屬於本中心或各該新創企業團隊之專屬財產,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 <完整資訊>
財團法人生技醫療科技政策研究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2 - 2024 Research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Policy (RBMP).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