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在全世界超音波領域中成為一顆關鍵的螺絲釘!」瞄準全球將近20億人的脂肪肝問題,長庚大學崔博翔教授/研發長勇於將專利技術在業界落地,創立肝臟專科超音波公司,只要透過輕便的超音波儀器就能照出肝臟病變的數值… |
肥胖已經是全球不容忽視的首要健康問題之一,世界肥胖聯盟(World Obesity Federation)今年公布全球約8億人有肥胖症,更指出日益嚴重的兒童肥胖問題,預估2030年將有2.5億名肥胖兒童(較目前增加6成)。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45歲以上的男女,超過半數都有過重(BMI 24~27)或是肥胖(BMI大於27)的問題,甚至提到「大肚子是肥胖、各種疾病的前兆」。衛生福利部也指出2020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結果顯示有8項與肥胖相關。 肥胖是一種慢性病,不只造成體能衰退,還可能導致各種心血管和代謝等疾病,且被視為是罹患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關鍵因素之一。國外研究估計全球約四分之一人口(大約是20億人)有脂肪肝,在亞洲則有約27.4%。脂肪肝也會造成內臟脂肪堆積、引發代謝症候群,進而提高罹患高血壓、高血脂症、糖尿病和心血管等疾病風險。同時,脂肪肝長久下來可能引發肝臟脂肪變性(steatosis)與肝臟脂肪性發炎(steatohepatitis),而根據日本肝臟學會統計,5到10年後會有10%到20%患者病情將演變為肝纖維化(liver fibrosis)與肝硬化(cirrhosis),肝臟就會失去機能甚至產生肝癌。 目前臨床診斷脂肪肝的標準影像工具是磁振頻譜(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um; MRS),但第一線主要工具是非侵入性、快捷又方便的超音波影像,不過此法準確度會與臨床醫師的診斷經驗相關,而且只能相對主觀的區別脂肪肝的程度(分為輕、中、重度),無法像「肝穿刺病理切片檢查」那樣得知肝臟細胞的實際發炎與脂肪浸潤情形。近幾年來雖然有例如彈性影像與衰減估計等技術應用在檢測肝纖維化和肝臟脂肪變性的程度,然而這些方法對於肥胖、腹水及肝臟發炎的患者會有不準確的評估,加上相關的影像系統體積大、價格昂貴等,使得脂肪肝防治依舊無法普及與深入到基層醫療。
由於現有超音波商規系統與技術都無法普及與滿足基層醫療需求,進而落實肝病防治,長期研究超音波的醫工人,目前為長庚大學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教授、同時也擔任研究發展處研發長的崔博翔,為了能更進一步解決前述目前超音波診斷脂肪肝的醫材需求痛點,帶領團隊將其開發的關鍵演算技術–超音波參數影像計算技術(超音波散射訊號處理分析技術)整合至臨床超音波系統中,提出「FattyTouch:新世代超音波脂肪肝診斷系統」,並獲得第十六屆國家新創獎的肯定。 研發團隊在2018年時已開發出FattyTouch雛型及完成產品驗證,並與香港商醫守諾生物醫學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完成簽約金兩千萬的技術轉移合約,正逐步進行商品化。與現有競品相較,FattyTouch突破其限制,在臨床的標準超音波影像系統平台上實現脂肪肝影像掃描與定量評估,且具有以下關鍵優勢。
※系列報導: |
※本文由生策中心新創幫編輯群採訪撰寫。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 |
Copyright © 2012 - 2024 Research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Policy (RBMP).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