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新創技術
全球首創以超音波乳突偵測中耳積水  守護聽覺系統零時差
2022-04-20

為使耳部患者免受傳統開刀之苦,林口長庚耳鼻喉科醫師陳錦國研發微創免拆線的創新耳內視鏡手術,並在預防方面積極作為,帶領團隊開發出免侵入式超音波偵測中耳積水診斷系統,目前也已進一步做出易上手的口袋型超音波診測儀雛型品,盼減少人們聽力喪失的缺憾…

現任林口長庚耳鼻喉部耳科醫師的陳錦國,也是國際外科學會中華民國總會候任理事長,因為想解決傳統上對於耳膜穿孔、腫瘤或是聽骨鏈疾病等耳部手術的問題,包括在耳前或耳後切刀所引起的傷口較大、復原較久和感染等,便開始探索在西方國家興起的耳內視鏡手術的許多可能性,也針對耳道較小的東方人開發出一套專屬的耳內視鏡手術。在發表多篇國際論文後,陳錦國決定將技術做深、做廣,同時希望透過該平台讓台灣產業界知道具市場性的臨床需求,因此投入國家新創獎,並順利以微創免拆線的耳內視鏡手術獲得去年國家新創獎的肯定。

隨著耳內視鏡的普及,陳錦國憶起某次參與美國耳鼻喉科醫學會的演講,對超音波偵測耳朵灌水後積水的主題印象非常深刻,雖然心想這在臨床上可行性非常低,但該經驗卻讓他在日後與長庚大學崔博翔教授的交流上有意外的收獲。陳錦國在一場碩論口試中與同為口委的崔博翔因緣際會針對超音波於耳鼻喉的應用作交流,陳錦國表示超音波先前僅曾用於鼻竇炎,遂順口探詢超音波用於耳朵的可能性,沒想到兩人一拍即合,著手共構了日後研發超音波偵測中耳積水診斷系統的藍圖。


※陳錦國醫師(圖中)和崔博翔教授(圖右)因研究論文交流意外開啟了中耳積水診斷技術的商轉應用。(照片來源:林口長庚醫院 陳錦國團隊提供)

根據國外流行病學研究文獻統計資料顯示,中耳炎是最常見的細菌感染之一,其中中耳炎引起中耳積水的發病率為1.3%至31.3%。以2006年台灣全民健康保險研究資料庫的統計,顯示中耳炎好發於兒童,12歲以下兒童的中耳炎年發生率達每千人62.5人次,每年復發率高達33.1%,且0至2歲兒童的發生率最高,約為41.2/100人。而中耳積水可能進一步損害聽力,影響兒童的語言發展與病患的生活品質。

目前診斷中耳積水的常用方式為耳鏡和鼓室圖檢查,但這兩種侵入式檢查皆會造成病患不適,甚至恐懼,再加上診斷結果也會因兒童哭泣或吵鬧受到影響,而耳鏡影像也須依賴有經驗的醫師配合病史加以判斷,甚至有誤判的可能。此外,其他檢查如X光、CT和MRI等則有輻射線及價格等考量,大幅增加大眾前往醫療院所診斷的困難度。陳錦國也提到,中耳炎是緘默的疾病,年輕人與樂齡族群往往容易忽視中耳炎所帶來的影響,造成就醫延誤。

因此陳錦國醫師團隊開始思考如何針對可攜式、非侵入性與方便操作等特性優化檢查方式,並成功研發出超音波偵測中耳積水診斷系統,成為全球首創以超音波乳突偵測中耳積水的研發團隊。該系統除診斷中耳是否積水外,還可測出中耳積水的情形,幫助病患快速準確判斷和早期治療。該系統運用超音波散射訊號辨別乳突有無積水以判斷中耳是否積水,量測時只需將探頭貼附於乳突上的皮膚做非侵入式檢查,即可得到回波訊號,具有高達81.13%的準確度,近年來針對孩童中耳積水的診斷率更達90%以上。這套系統已發展出透過乳突做為音窗之中耳積水偵測技術,是一項突破傳統的創新做法,不僅已透過大體實驗獲得證實,目前更在臨床試驗得到非常正面的結果,並已取得臺灣專利。


※圖為中耳積水前(黑線)和積水後(綠線)從乳突偵測出的典型超音波射頻反向散射訊號。(照片來源:林口長庚醫院 陳錦國團隊提供)

※系列報導:

※本文由生策中心新創幫編輯群採訪撰寫。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影音.文字.圖表.數據等) ,均屬於本中心或各該新創企業團隊之專屬財產,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 <完整資訊>
財團法人生技醫療科技政策研究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2 - 2024 Research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Policy (RBMP).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