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研新創 - 環境科技與能源應用
環保活性螢光生物材料
2022-12-22
耿念慈副教授團隊/慈濟學校財團法人慈濟科技大學、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花蓮慈濟醫院、慈濟學校財團法人慈濟大學

耿念慈、劉威忠、何宗融、陳灝平、陳譽齡、高郁婷

有機螢光材料通常使用期效短,而本團隊透過藻細胞將螢光素遞送至生醫材料,在過程中會濃縮螢光素而提升材料的螢光強度且半衰期長達2年以上,成功開發活性螢光生物材料。該技術吸引相關廠商注意,透過與產業界之產學合作開發藻燈、環保藻窗及與慈濟醫院合作開發臨床醫材及相關生醫應用等試驗。本創作透過特殊篩選之高螢光素(藻膽素)的藍綠藻,經專利設計之培養槽進行培養,培養槽可置入經特殊處理之生醫材料,藻細胞會將具螢光效應之藻膽素遞送至相關之生醫材料。因具螢光之藻膽素分子會進入生醫材料結構內,提供相關保護作用,具螢光強度大且使用期限長之優點。
工業急速發展產生許多溫室氣體如二氧化碳,造成溫室效應引發氣候急速變遷,為達到2050淨零碳排政策,固碳與減碳產業日益受重視。目前大多利用微藻固碳,然而周邊效益較低導致成本高不易大量推廣,因而限制相關產業發展及利用。本團隊開發之技術,除了藻類高固碳效益外,還具備生產環保且運作期限長之螢光系統,所產生之藻類更具高經濟價值,可降低相關系統成本。運用生醫材料與醫院合作測試發現具發展優良骨組織修復材料潛力。在相關產業合作研發下,相關技術更能推廣應用及降低生產成本,有利於串聯產業發展。

評審推薦
1.微藻可固碳,因周邊效益較低導致成本高不易大量推廣,團隊開發之技術,具備生產環保且運作期限長之螢光系統,提高微藻經濟價值。
2.本案不需經過繁複萃的取過程,即可在無須破壞藻細胞下,從活的藻細胞中濃縮螢光素(藻膽素),因此收集器可隨時藉由活的藻細胞補充螢光素,減緩螢光素衰退之問題,半衰期長達2年以上。
3.結合特殊設計之載體,創作出獨特光影,已與產業合作開發為藻燈、環保藻窗;並與慈濟醫院合作開發螢光生醫材料之臨床應用,具應用性。
團隊簡介

耿念慈

學歷

慈濟學校財團法人慈濟大學 醫學科學研究所 博士

現職

慈濟科技大學 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所 副教授

花蓮慈濟醫院 中西醫合療研究發展中心 副研究員

經歷

1.第17屆國家新創獎-學研新創獎(農業與食品生技組) 雨來菇栽培與生物醫學的應用(2020年)

2.教育部青年發展署創新創業U-start原漾計畫-情人珍珠(2021)

3.中華國際自然醫學學會國際自然醫學期刊編輯委員 (2021-2024)

4.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委託計畫(共同)主持人 (2020-迄今)

5.行政院農委會水保局計劃主持人(2020-迄今)

6.東華大學創新育成中心顧問(2019-迄今)

7.慧治基金會委託計畫主持人 (2018-迄今)

8.教育部USR計畫-農情覓藝加值東台灣(產業鏈結)主持人 (2017-2019)

9.第14屆國家新創獎-學研新創獎(農業與食品⽣技組)紅藜在生物醫學的應用 (2017)

10.慈濟科技大學教師典範代表(2017)

11.經濟部(中小企業即時技術輔導計畫)主持人

12.國際發明展(香港、馬來西亞、美國等)16面金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影音.文字.圖表.數據等) ,均屬於本中心或各該新創企業團隊之專屬財產,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 <完整資訊>
財團法人生技醫療科技政策研究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2 - 2024 Research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Policy (RBMP).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