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先元、林潔欣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全球約有2.8億人深受憂鬱症困擾,預計到2030年,憂鬱症將成為全球首要健康負擔。現行抗憂鬱藥物多基於單胺理論,療效發生緩慢,且約有30%至60%的患者療效不佳。再者,憂鬱症是嚴重腦疾,常引發認知功能障礙,而且,患者的感知壓力上升,即使外在環境壓力持平,但患者卻主觀感受了更大的壓力。然而,現行藥物在改善感知壓力與認知功能作用有限,並伴隨胃腸不適、失眠及低密度膽固醇升高等副作用。
本憂鬱症新藥開發的核心為苯甲酸鈉。苯甲酸鈉為一種右旋胺基酸氧化酵素(DAAO)抑製劑,能提高右旋胺基酸 (D-serine等) 在神經突觸間的濃度,進而促進NMDA神經傳導,苯甲酸鈉也是一種抗氧化劑,可以進而減少氧化壓力。值得注意的是,NMDA受體功能低下以及氧化壓力皆與憂鬱症的病理機轉密切相關。為驗證苯甲酸鈉的療效,研發團隊進行了隨機、雙盲、舍曲林 (sertraline) 與安慰劑對照之臨床試驗,經過八週的治療,苯甲酸鈉在減輕感知壓力與提升認知功能的效果,不僅優於安慰劑,還超越了常用的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舍曲林,同時,苯甲酸鈉也顯現優異的安全性,不僅不影響膽固醇 (舍曲林組的患者低密度膽固醇升高),患者提前退出試驗的比例也最低,即使在高齡患者中也展現出良好的安全性、耐受性與持續性。
苯甲酸鈉的研發不僅提出全新的治療理論,並在研究者發起之臨床試驗展現卓越療效與安全性,為全球精神醫學與精神藥理學帶來突破進展。未來若經過藥品查驗登記臨床試驗而上市,這項新創療法將為憂鬱症患者帶來更好的新治療選擇。
2.在臨床試驗中,苯甲酸鈉治療效果優於安慰劑與已上市抗憂鬱劑(sertraline),且安全性良好,有潛力發展為新一代鬱症治療藥物。
3.該團隊針對組成與衍生物進行專利保護,並申請多國專利,其中,台、日、美、澳等國專利已取得專利。
藍先元 |
|
學歷 |
台北醫學院醫學系醫學士 [1980-1987] 國防醫學院與中央研究院合辦生命科學研究所哲學博士 [1995-2000] |
現職 |
中國醫藥大學醫學院 生物醫學研究所特聘教授兼所長/精神醫學科主任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精神健康暨成癮醫學研究中心主任 / 精神醫學部主任 台灣精神疾病臨床試驗聯盟 主持人 (衛生福利部計畫 贊助) |
經歷 |
台北市立療養院總住院醫師 [1992-1993] 台北市立療養院主治醫師 [1993-2000] 台北醫學院醫學糸兼任講師 [1997-2000] 財團法人佛教慈濟綜合醫院身心醫學科主治醫師[2000-2002] 慈濟大學精神醫學科暨神經科學研究所助理教授[2000-2002]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社區精神科主任 [2002-2003]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精神醫學部主任 [2004-2006] 中國醫藥大學 精神醫學科助理教授兼主任 [2002-2003] 中國醫藥大學 精神醫學科副教授兼主任 [2004-2006] 中國醫藥大學 醫學研究所 所長 [2005-2006]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 行為醫學所/精神科 副教授 [2006-2007]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精神部 主治醫師 [2006-2007] 中央研究院 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 兼任副研究員 [2006-2008] 中國醫藥大學醫學院 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2009-2016] 台灣思覺失調症(精神分裂症)研究學會理事長 [2013-2017] 台灣精神醫學會教育委員會主席 [2015-2017] |
Copyright © 2012 - 2025 Research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Policy (RBMP).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