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研新創 - 創新醫材與診斷技術
免標定生物感測晶片與其高通量檢測技術
2025-01-14
魏培坤研究員兼主任團隊/中央研究院 應用科學研究中心

魏培坤、鄭郅言、侯憲三、李光立

無需標定檢測技術在生物檢測領域有相當大的應用與市場價值,在這些技術中表面電漿共振(SPR)由於其即時與高表面靈敏度,廣受青睞,但受限於其昂貴的量測系統與檢測元件,SPR在其它領域的廣泛應用受到很大的限制。隨著奈米技術的興起,奈米尺度的電漿子晶片能有效增強SPR 的檢測能力,提高其小型化和高通量的檢測能力,我們發展出專利金屬奈米結構,利用高效率的Fano耦合有效增加共振品質,提升SPR 靈敏度,由於這些專利電漿子晶片結構簡單,相當適合大量製造並已發展可大量製造奈米結構的塑膠射出成形技術。另一方面,簡易、便宜、有效且不易受基質干擾的SPR量測技術才能真正將此奈米電漿子檢測技術大量應用於市場上。對此,我們發展出關鍵性的專利SPR影像化技術。此技術類比於空間上精確定位光點位置的方式,於頻域中達成精確量測SPR共振光譜的移動訊號,此技術僅需使用CCD與兩個帶通濾光片達成SPR訊號影像化的目的。我們的技術特徵為結合專利奈米電漿子晶片與高靈敏度電漿子影像化技術達到免標定、即時與高通量生物分子作用檢測和細胞活性量測。奈米電漿子晶片使用射出成型技術大量製造,專利電漿子影像化技術架設簡單,具簡易量測與低成本優勢。其應用範圍廣、具有相當高的市場價值。

評審推薦
1.團隊創新研發奈米電漿子生物感測晶片結合電漿子影像化技術,具備低檢體、高靈敏度和高通量等檢測優勢,產業應用性。
2.團隊掌握核心技術,且相關技術已獲得專利保護。
3.團隊具備晶片生產製造及驗證能力,也與掃描器廠商共同合作,使產品製造成本和檢測性能具有市場競爭力。
團隊簡介

魏培坤

學歷

國立台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博士

現職

中央研究院應用科學研究中心主任

經歷

1. 國立台灣大學應用力學系兼任教授(2024.2至今)
2.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光電科學研究所兼任教授(2024.2至今)
3. 國立中山大學光子學系兼任教授(2015.8至今)
4. 台灣陽明交通大學生物光子工程研究所兼任教授(2011.1至今)
5.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光電科學研究所兼任教授(2006.8至今)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影音.文字.圖表.數據等) ,均屬於本中心或各該新創企業團隊之專屬財產,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 <完整資訊>
財團法人生技醫療科技政策研究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2 - 2025 Research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Policy (RBMP).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