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新創 - 新創醫療技術
先進之腸–皮瘻管之重建技術:腸胃外科與整形外科之密切整合,並延伸應用於三種關鍵性之吻合處
2022-12-22
陳宏基教授團隊/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陳宏基、方信元、李建智、張長正、劉恩瑋、冉唯令

腸皮瘻管屬於慢性腹壁病灶,常造成病人長期營養不良、惡病質、體重異常降低、腸阻塞、生活品質低落、瘻管周圍皮膚浸蝕損傷、慢性感染、嚴重敗血症、敗血性休克,甚至死亡。本團隊發展出顯微手術的進階突破性技術–腸皮瘻管的單一階段重建手術,希望能以先進顯微重建概念與方法突破極限。
此技術包含四項要點:
(1) 從腸皮瘻管周圍健康組織進行剖腹探查,如此能夠避開嚴重沾黏之處,以避免造成更多的腸道損傷,還可協助外科醫師評估解剖結構以進行腸沾黏分離術(enterolysis)。
(2) 透過顯微手術(Microsurgery)下執行腸沾黏分離術(Enterolysis)可避免腸道損傷,減少所需切除的腸段長度,以保留最多的腸道功能。
(3) 應用漿膜肌肉組織瓣(Seromuscular flap)來包覆腸吻合處(Anastomosis site)以加強吻合及預防任何再滲漏。
(4) 使用大腿的自體皮瓣(Autologous flap)來重建大面積腹壁缺損,包含闊筋膜張肌、大腿前外側肌及股外側肌的組合皮瓣。
腸皮瘻管(enterocutaneous fistula)相關的困難腹壁重建(complex abdominal wall reconstruction)有一定的技術門檻,更需要搭配有縝密的術前計畫、病患評估,並搭配手術團隊,避免過度延長手術時間而增加患者麻醉風險,由於其凸顯「組織工程再造」的獨特性,也吸引眾多國際研究醫療從業人員來交流,亦已將相關研究發表在知名期刊,可望在整形外科重建階梯(reconstructive ladder)中寫入新的里程碑。

評審推薦
1.本案從腸皮瘻管周圍健康組織進行剖腹探查,是一個很好的構想,可以有效地減少在手術剝離過程遇到嚴重腸沾黏的狀態造成的腸道損傷,值得一般外科醫師作參考。
2.應用漿膜肌肉組織瓣來包覆腸吻合處,不僅可用在腸道皮膚瘻管的重建,一般外科所有困難的腸吻合術、甚至腹膜炎性的腸穿孔都可以應用,值得推廣。
3.發展出顯微手術的突破性技術,可於一階段手術中完成腸皮瘻管治療,達到最佳預後及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已發表於期刊。
團隊簡介

陳宏基

學歷

國立台灣大學 醫學系 醫學士

國立台灣大學 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 博士

現職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國際醫療中心 榮譽院長

中國醫藥大學 整形外科教授

經歷

1.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國際醫療中心 榮譽院長

2. 中國醫藥大學 整形外科教授

3. 台灣顯微重建外科 醫學會 理事長

4. 義大醫院 院長

5. 台灣手外科 醫學會 理事長

6. 台灣整形外科 醫學會 理事長

7. 林口長庚醫院 整形外科系主任

8. 林口長庚醫院 整形外科 主治醫師

9. 中華民整形外科醫學會 審稿委員

10. 中華民國區域醫院協會 理事

11. 台灣外科醫學會 委員

12. 亞洲華人醫務管理交流學會 理事

13. 中華民國頭頸部腫瘤醫學會 理事

14. 台灣醫事聯盟協會 常務理事

15. 中華民國美容外科醫學會 理事

16. Microsurgery journal Co-editor

17. 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Journal of American Society of Plastic

Surgeons, reviewer

18. Journal of Plastic, Reconstructive and Aesthetic Surgery reviewer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影音.文字.圖表.數據等) ,均屬於本中心或各該新創企業團隊之專屬財產,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 <完整資訊>
財團法人生技醫療科技政策研究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2 - 2024 Research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Policy (RBMP).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