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柏文、陳彥霖、陳修志、高偉承
在醫療科技的持續創新中,本計畫所開發的內視鏡外掛式智慧影像量測與分析裝置代表了一個重大的技術突破。這套整合了人工智慧深度學習技術的創新系統,不僅僅停留在傳統的靜態病灶偵測與測量,更進一步將內視鏡檢查轉變為一個動態、智能的即時診斷平台。 技術創新的核心價值體現在多個維度: 1.智能診斷的全面升級 傳統內視鏡檢查常受限於醫師個人經驗與主觀判斷,本裝置透過先進的AI演算法,可即時分析影像並提供客觀、精準的病灶偵測結果。更重要的是,系統不僅能測量病灶的表面積,還能通過連續影像重建技術,精確計算病灶的三維體積變化,為醫療診斷提供更豐富的資訊維度。 2.腸胃道動態評估的革命性突破 區別於傳統單一靜態影像的檢查模式,本裝置引入了動態分析技術。通過連續捕捉並智能處理內視鏡影像,系統能夠重建腸胃道的實時蠕動狀態,量化腸腔形變的微小細節。這種動態評估不僅可以追蹤病灶的體積變化,還能捕捉腸道蠕動的異常特徵,為早期疾病診斷提供更精準的臨床證據。 3.智慧醫療資源的優化配置 在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的現實環境中,這套系統尤其具有顯著意義。偏遠或醫療資源匱乏地區的醫療機構,可通過這一智能輔助診斷系統,彌補醫療團隊在經驗與技術上的侷限性。AI的即時運算能力不僅可以提供客觀的診斷輔助,更能降低醫療差錯,提升整體醫療服務品質。 4.精準投藥的臨床應用 透過對腸胃道病灶體積、形態的精確追蹤,醫療團隊可以更科學地評估藥物治療的即時效果。系統能夠記錄並分析病灶在不同時間點的微小蠕動變化(如食道擴張不全或者是胃輕癱),協助醫師制定更具針對性的用藥策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個性化醫療。 5.技術生態系統的創新突破 這項技術不僅是一個獨立的醫療設備,更代表了醫療科技與人工智慧深度融合的嶄新範式。它將推動醫療設備從內視鏡被動的檢測工具,轉變為更全面主動的智能診斷助手,在繁忙的健保申報過程當中,扮演客觀施行內視鏡手術的基石,減少無謂的核刪與書信往返,為未來的精準醫療奠定堅實的技術基礎。 這套內視鏡外掛式智慧影像量測與分析裝置,不僅是醫療技術的一次重大突破,更是醫療診斷模式的根本性變革。它將AI的即時並且大量的計算能力、影像處理技術與臨床醫學緊密結合,為患者提供更精準、更全面的醫療服務,不啻代表著內視鏡智慧醫療領域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2.內視鏡智慧影像系統可作為外掛式進行智慧量測分析,且內視鏡設備不受品牌和型號限制,具高度兼容性。
3.已在新國民醫院完成臨床驗證,病灶偵測的F1 Score達到87.52%,長度測量誤差控制在0.87 mm內,顯示在實際應用中的精度與穩定性。

|
||
學歷 |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工程研究所博士生 |
|
現職 |
雙和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 | |
經歷 |
專業經歷 提供創新與創業的專業諮詢服務。 協助推動數位創新計畫與創業輔導。 主導計畫內容與執行,專注於創新與跨領域合作。 進行食道運動檢查及吞嚥困難的研究。 觀察內視鏡減重手術過程。 主導綜合健康檢查與專業醫學諮詢服務。 執行上消化道內視鏡(EGD)及大腸鏡檢查,用於早期腫瘤檢測與治療。 |
Copyright © 2012 - 2025 Research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Policy (RBMP).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