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新創 - 醫療軟體開發
智鐵檢—導入AI 早期預測缺鐵性貧血
2025-01-14
薛博仁檢驗醫學中心院長團隊/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薛博仁、周德陽、施宏謀、張裕鑫、陳珈妤、陳俊良、陳含迷、張詩聖、王韋竣、蕭瓊子、張煜昌
智鐵檢 (iIDeAS)篩檢模型具有早期預測的重要價值,可快速篩檢出缺鐵高風險病患,有助於病患在症狀出現前接受診斷和治療,減少不必要的檢查和醫療費用,提升醫療效率。此外,模型僅需全血球計數 (CBC)和細胞族群數據 (CPD),無需額外檢測或血液樣本,不增加實驗室與臨床工作負擔。我們的目標主要是利用臨床上鮮少使用的細胞族群數據與常規的全血球計數與紅血球參數資料,來訓練人工智能模型以提早預測缺鐵病患,來輔助臨床醫師可以快速的篩檢出缺鐵患者。智鐵檢引入臨床鮮少使用的細胞族群數據,並使用人工智能模型建立鐵質缺乏的偵測模型,藉由外部驗證確認泛用性,也已實際落地確認成效。該研究成果正在投稿國際期刊,期望能藉此展示台灣在智慧醫療領域的成就。臨床醫師可利用此模型優化資源分配,適時轉診高風險病患進行進一步評估和治療,改善健康狀況,降低疾病複雜性。
評審推薦
1.本案研究目標明確且聚焦,產品開發結合現有的臨床儀器設備,降低了與現有技術的相容性問題,有利於臨床推廣與應用。
2.透過AI技術能以常規抽血早期偵測出鐵質缺乏與缺鐵性貧血的風險,尤其在貧血、嚴重貧血及女性病患群體中模型表現突出,為特定病患群體提供更多的診療支持。
3.創新地引入細胞族群數據,能降低醫療成本並減少缺失值,提高臨床應用的完整性與準確性。
2.透過AI技術能以常規抽血早期偵測出鐵質缺乏與缺鐵性貧血的風險,尤其在貧血、嚴重貧血及女性病患群體中模型表現突出,為特定病患群體提供更多的診療支持。
3.創新地引入細胞族群數據,能降低醫療成本並減少缺失值,提高臨床應用的完整性與準確性。
團隊簡介

|
||
學歷 |
台灣大學醫學院 學士後醫學系 醫學士 | |
現職 |
中國醫藥大學 醫學院 副院長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檢驗醫學中心 院長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檢驗醫學部 部主任 中國醫藥大學 醫學院醫學系 教授 中國醫藥大學 醫學系實驗診斷學科 主任 中國醫藥大學 老化醫學博士學位學程 主任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內科部感染科 主治醫師 亞洲大學 醫學暨健康學院醫學檢驗暨生物技術學系 兼任講座教授 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內科部感染科暨檢驗醫學部 兼任主治醫師 台灣大學 醫學院 兼任教授 全球華人臨床微生物暨感染學會 榮譽理事長 台灣長期照顧感染預防暨控制學會 理事長 台灣微生物學會 理事長 台灣臨床病理暨檢驗醫學會 理事 社團法人台灣感染管制學會 理事 台灣生物安全協會 理事 |
|
經歷 |
台灣大學 醫學院醫學系檢驗醫學科 教授 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內科感染科 主治醫師 國際抗微生物治療學會 理事長 亞太臨床微生物暨感染學會 理事長 全球華人臨床微生物暨感染學會 理事長 台灣臨床病理暨檢驗醫學會 理事長 亞洲臨床病理暨檢驗醫學會 秘書長 社團法人台灣感染管制學會 理事長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 常務理事 |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影音.文字.圖表.數據等) ,均屬於本中心或各該新創企業團隊之專屬財產,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
<完整資訊>
財團法人生技醫療科技政策研究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2 - 2025 Research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Policy (RBMP).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 2012 - 2025 Research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Policy (RBMP).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