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芬、蔡啟仁、遲景上
芳香族L-胺基酸類脫羧基酶缺乏症(Aromatic L-amino acid decarboxylase deficiency; AADCD)為罕見兒童神經傳導物質疾病,致病機轉為Dopa Decarboxylase (DDC)基因突變,導致體內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dopamine)及血清素(serotonin)無法合成,使得新生嬰兒出生後不久即出現動眼危象(Oculogyric crises; OGC)發作及嚴重嬰兒蹣跚無力。目前,該疾病雖有腺相關病毒載體基因治療方式,但病人接受基因治療後,仍遺存動眼危象發作及嚴重精神運動發展障礙。 我們於2009年領先全世界首度以剪接得分及實驗證實臺灣AADCD病人多數帶有之DDC c.714+4 A>T致病基因變異為臺灣此症病人之奠基者突變(founder mutation),目前已知華人族群中多帶有此基因突變,這也是全世界AADCD病人中占比最高的突變位點(45.7%)。本發明揭露針對DDC c.714+4 A>T突變產生之突變型mRNA做剪接調整之反義寡核苷酸組(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s; ASOs),用於具有DDC c.714+4 A>T突變病人體外細胞之RNA標靶基因療法。此RNA標靶基因療法,能減少病人細胞內突變型DDC mRNA出現之比例,增加正常剪接mRNA比例,使病人細胞內產生功能性DDC蛋白,升高細胞內血清素濃度,可發展為治療DDC c.714+4 A>T突變之RNA療法藥物,終身給予,維持體內正常DDC mRNA產生。 全球AADCD患者估計350人,其中160人帶有此基因變異,DDC c.714+4A>T ASOs潛在市場收益,若以市場滲透率第一年為20%,每年增長10%,年治療成本每人20萬美元,年限10年之模型預測,其10年總收益為1億319萬美元。
2.技術具備製造成本低、可重複施用及劑量調整等多項優勢,顯示出技術利基和潛在的市場吸引力。

|
||
學歷 |
中山醫學大學生化暨生物科技研究所博士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學士 |
|
現職 |
臺中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中心兒童神經科代理科主任 國立中興大學醫學院學士後醫學系副教授 |
|
經歷 |
1.臺中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中心兒童急重症科主任【2017-2023】 |
Copyright © 2012 - 2025 Research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Policy (RBMP).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