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新創 - 生醫產品研發
小型可攜式AED緊急救護與裝置系統
2022-01-19
吳毅暉臨床副教授團隊/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吳毅暉、周迺寬、李皇德、張益慈、陳威辰、陳泳穎
在搶救黃金時間內,利用AED救倒下的人當中,平均兩人就有一人可以存活。過去台灣急救風氣尚未普及至老百姓,急救存活率只有1%,而如今民眾有急救的觀念,倒下的人存活率至少提升八倍,可達8-10%,若普及新創型可攜式AED緊急救護與裝置系統,預估急救存活率可達50%以上。
AED設置地點或裝備過期都是目前大型AED面臨的大挑戰 ,且大型機器老化不靈活,面對可能會出現AED沒電、貼片失效等情況,造成緊急救援時刻的遺憾。在AED 產品的未來發展方向,則朝向個人穿戴式AE演進。AED裝置的設備,若藉由IOT物聯網化的24小時連線,妥善監控,除了方便管理之外,也能在AED出現異常、沒電時處理,進行耗材更換,在更多時候可以遠端操作,讓醫護人員與民眾都能夠輕易上手,經由電腦系統監控,醫護人員判斷給予電擊,同時立即派出救護車,救回一條寶貴的生命。
目前透過台大醫院心臟外科的臨床專業研究與實際案例,再搭配合作廠商皇芯全球國際(股)公司的電子電路設計專業背景,將目前病患在臨床實務上所遇到的問題,透過適當與合理的解決方式,目前已經製作出小型可攜式AED緊急救護與裝置系統,透過團隊的設計,開發出重量輕(目前重量小於400g)、體積小(跟目前市面上比較最小)、價格便宜(價格遠低於市面上品牌)、搭配智能手機(可隨時紀錄與監控)與未來的遠距雲端醫護監測(遠距醫師系統)。本項個人行動穿戴式AED發明產品市占率預估佔全體穿戴式裝置市場1.46億之5%市占率,約700萬個。若以全球心血管疾病預防性之需求,則預估市場需求將高達上億個以上。
評審推薦
1. 小型可攜式AED功能,能即時透過貼在胸口的軟性銅箔基板貼片,透過微控制器可即時分析與傳輸資訊於醫護人員手中,給予適時電擊。
2. 高齡社會會有大量需求,治療不再局限於固定的場地,提供患者自由活動的時間。
2. 高齡社會會有大量需求,治療不再局限於固定的場地,提供患者自由活動的時間。
2022年度精進成果
目前AED在台灣公共場域設置的普及度仍然有限,前次團隊開發製作輕巧的可攜式AED加智能生理資訊監測系統,因更輕巧(400g)可攜,未來可推廣場域如同目前公共場域、長照機構、極限運動等。此次精進方向為設計整合輕量AED與輔助型CPR,目的為考量目前大多數人對於操作AED陌生,且高級救護員與一般民眾CPR的教育訓練流程只著重在CPR的操作於急救SOP流程觀念導入,即使AED未來普及率增加,使用率仍然偏低。輕量AED與輔助型CPR的整合,可分為兩種使用模式:1.整合(AED+CPR)使用2.個別AED 或輔助型CPR單獨使用。整合型的組合可優先進入訓練市場,讓一般民眾實際習得所有生命救命術的操作情境流程,而未來單獨的產品走向市場時,一般民眾也能因為訓練的流程更接近真實情況的操作而達到使用率上升,縮短救命的黃金時刻。
團隊簡介

|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影音.文字.圖表.數據等) ,均屬於本中心或各該新創企業團隊之專屬財產,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
<完整資訊>
財團法人生技醫療科技政策研究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2 Research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Policy (RBMP).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 2012 Research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Policy (RBMP).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