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政輝、王柏方、周邦昀、姚全豐、陳盈安、陳昱瑞
自1970年代,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由Dr. Christian Guilleminault給予定義以來,常見的治療方式包含陽壓呼吸器治療、口內裝置、減重治療、以及手術治療(圖1)。手術治療包含減重手術顱顎面骨骼手術以及上呼吸道軟組織手術。各式手術之中,以上下顎前移手術(Maxillomandibular Advancement)對呼吸道的擴張以及窒息低息指數(Apnea-Hypopnea Index)最為有效。然而,傳統上下顎前移術將上下顎往前移一公分以上,對於顏面外觀有著一定程度的影響。特別是對於上顎外觀比較外突的患者,術後外觀的不雅變化,常使患者卻步。
從2004年以來,長庚醫院顱顏中心(圖2~4)致力於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治療,改良手術設計及執行方法,創建多片式上下顎旋轉前移手術(Segmental Maxillomandibular Rotational Advancement) (圖5)。其手術設計組成包含上顎勒福氏第一型切骨術、瓦斯蒙氏上顎前部前部切骨術、下顎骨雙側矢狀劈開術及上下顎綜合體逆時針方向旋轉前移(圖6)。此術式可同時改善上列顱顏異常、咬合不正、以及呼吸道狹窄等問題(圖7)。也讓患者因為術後顏面美觀的改善,更能接受手術後外觀的變化。
在睡眠多項生理檢查(Polysomnogrpahy)結果的改善方面,窒息低息指數(AHI: Apnea-Hypopnea Index)由術前平均39.6± 24.7/小時,手術後下降至4.7± 7.0/小時。最低血氧飽和度由術前84.4± 8.0%上升至88.5± 11.9%(圖8)。Epworth嗜睡指數則可由12.6± 5.3降至6.0± 3.4。
臨床數據顯示,多片式上下顎旋轉前移手術能在兼顧呼吸道、咬合以及顏面美觀的條件下有效的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圖9)。
2. 自然軸向上下顎總成定位法(Natural Coordinate Positioning of Maxillomandibular Complex): 上下顎前移手術為達成呼吸道之最大擴張,需要於手術中確認上下顎總成之前移量最大化。此次精進採用自然軸向定位法(Natural Coordinate Positioning),在使用中間手術導引板(Intermediate Surgical Wafer)之後,將上下顎總成定位方式建立標準操作步驟(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使前移量最大化的同時,維持顏面方向與骨骼及咬合穩定性。
|
Copyright © 2012 - 2024 Research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Policy (RBMP).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