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指出,帕金森氏症患者的腦脊髓液或血液中外泌體內容物在疾病進展中會發生改變,但過去無法用於提供精準診斷與療效評估。針對此困境,三軍總醫院神經外科部曾冠穎醫師與國防醫學院藥理學科洪浩淵老師所組成的轉譯醫學研究團隊針對這一問題,開發出一套新型檢驗流程,不僅能精確分離血漿和紅血球中的外泌體,還能分析其濃度、大小和內容物,有望應用於帕金森氏症的診斷和病情嚴重程度的評估。 |
傳統診斷困境:早期難辨,錯失黃金治療期 帕金森氏症是一種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僅次於失智症。然而,現行診斷方法多依賴於臨床症狀的觀察和患者的主觀描述,初期症狀不明顯且易受藥物干擾,導致診斷和治療延誤。雖然近年來有文獻指出帕金森氏症患者的腦脊髓液或血液中外泌體內容物在疾病進展中會發生改變,但現有的生物標誌檢測方法,如腦脊髓液α-突觸核蛋白檢測,不僅精確度有限且存在採集風險,難以廣泛應用。 解密血液,外泌體濃度大小揭示帕金森氏症病程 為解決上述問題,曾醫師的團隊開發出一套分離和定量檢測血液外泌體的檢驗技術,利用團隊設計的離心步驟和粒徑篩析層析法,從血液中分離出50-150 奈米的外泌體。接著,使用可調式電阻脈衝感測儀器,精確測量外泌體的大小和濃度,並透過特定的濃縮試劑,對外泌體進行濃縮,以便進行後續的內容物分析。 曾醫師表示:「我們的分析結果發現,帕金森氏症患者紅血球外泌體的大小及濃度皆高於健康個體,其中濃度與臨床神經學症狀嚴重度顯著相關,且靈敏度高達0.892、特異度高達0.857,顯示此檢測方法具有高度準確性。而這一相關性受到性別影響,女性患者血漿外泌體濃度與症狀嚴重度相關,男性患者則是紅血球外泌體濃度與症狀嚴重度相關。此外,在蛋白質體學分析中,我們也發現帕金森氏症患者紅血球外泌體中的α1-antichemotrypsin和α1-antitrypsin濃度皆高於健康個體,且與臨床神經學症狀嚴重度有關。這些發現為帕金森氏症的診斷和預後提供了新的生物標誌。」 專利技術領先群倫 臨床應用前景廣闊且具商機 這項外泌體分析技術目前正申請正式發明專利,未來可望開發成簡單、判讀性高、專一性強的血液外泌體分析試劑。其優勢在於操作簡便、成本較低且患者接受度高,有望成為臨床常規檢測的一部分,應用於帕金森氏症的早期診斷、疾病分級、治療效果評估及預後追蹤,為患者帶來更完善的醫療照護,並推進帕金森氏症的精準醫療。 詳細資訊→血液外泌體的醫療世代: 帕金森氏症診斷及預後之新型生物標誌|三軍總醫院曾冠穎醫師|第20屆國家新創獎 |
Copyright © 2012 - 2025 Research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Policy (RBMP).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