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COVID-19(新冠肺炎)大流行帶來嚴峻挑戰,新加坡新創公司在2020年仍共募得55億美元資金,較5年前高出近2倍。The Straits Times報導,新加坡貿工部第二部長陳詩龍指出,新加坡新創2020年籌資總額雖低於2019年的85億美元和2018年143億美元,卻展現投資生態體系的韌性,即使疫情帶來嚴重衝擊,仍有優異表現。
陳詩龍在出席創業行動社群(Action Community for Entrepreneurship;ACE)舉辦的Community Day活動時,做出前述表示。世界銀行(World Bank)在該活動中發表研究報告指出,新加坡創業生態體系的特徵,包括強大的政府領導能力和對市場變化的應對能力、實力堅強的大學網路及其大量投資活動等。
新加坡是東南亞的創投資本和私募股權投資領袖;自2014年以來,東協(ASEAN)的創投資本交易總值中,光是新加坡就佔逾50%。新加坡也是孕育創業生態體系的大本營,全國共有約190個創業孵化器、加速器和相關中介機構,為當地新創公司提供支援。截至2019年為止,新加坡擁有逾3,600家科技新創公司。
世銀報告指出,新加坡政府的支持為剛嶄露頭角的新創公司創造有利的發展環境,但政府的廣泛參與可能導致新創對公部門過度依賴。報告指出,政府提供的資金過於氾濫,可能會讓理應倒閉的公司苟延殘喘,無法有效激勵民間投資者和新創合作;新加坡政府已採取行動,降低新創對政府的依賴風險。
新加坡新創面臨另一個挑戰,就是如何吸引並留住人才。新加坡的大學體系雖強大,卻受制於規模太小的先天侷限性。世銀報告指出,新加坡新創還面臨來自跨國企業的爭奪人才壓力,以及外國員工僱用數量的限制。此外,新加坡創業生態體系仍存在資金缺口,初期新創融資額低於全球均值。
由於越南、印尼等鄰國也開始建立自己的創業生態體系,因此希望朝海外擴張的新加坡新創公司可能發現擴展至他國市場的難度並不低,因為會面臨其他東南亞同業的激烈競爭。不過,新加坡政府已針對前述問題採取行動,例如強化該國創業生態體系和東南亞、甚至全球的連結能力。
(來源: DIGITIMES 智慧城市頻道 陳宜君報導)
Copyright © 2012 - 2025 Research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Policy (RBMP).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