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新創動態
《產業趨勢》2022 年科技如何改變醫療保健的4大預測
2022-01-05

2021年的疫情大流行引發數百萬美國人的離職潮,這也對醫療保健產業造成了沉重打擊。一場史無前例的疫情風暴現已進入第三個年頭,引發了各大產業的離職潮,也促使許多人重新考慮他們的生涯規畫。醫療瀕臨崩潰對於 Covid-19 護理前線的醫護人員來說,付出人力代價更大,其中許多人當下已經筋疲力盡,這是可以理解的。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的數據,僅在去年8月份,就有多達534,000 名美國醫療保健工作者自願性離職。未來幾年醫護人員的需求預計將持續增加,護理人員的流失對已經不堪重負的醫院和其他醫療機構已構成了嚴重威脅。但是,醫療機構及團隊可以利用一些資源來減輕過勞、讓壓力過大的醫師、護理人員減輕負擔,其中許多資源以技術進步的形式出現,這些資源可能會改變我們在未來幾年提供護理的方式。

以下是MedCity News對科技改變醫療保健的四大預測,預期將在 2022年進一步受到關注。

預測一:更多消除醫院過勞的創新正在進行中。

長期以來,職業倦怠一直是醫護人員的一個嚴重問題,但 Covid-19 無疑讓情況變得更糟。事實上,79%的放射科醫師、神經科醫師、心臟科醫師和重症監護醫師均表示,他們已感到筋疲力盡,但實際上在大流行前也有類似的感覺。造成這種壓力和疲勞的一個關鍵原因是大量的行政以及追踪和跟進患者所需的“數據氾濫”,這個長期存在的問題因Covid-19而加劇。

幸運的是,科技的進步正在減輕這種負擔。使用新的和改進的演算法可快速有效地評估大量患者數據,同時消除某些重複性任務,臨床醫師能夠挖掘有效治療患者所需的資訊和見解。無論是設備、部門還是工作範圍流程,都在努力使用數據、分析和人工智慧先提供洞察,然後使用這些洞察來自動化重複性任務並提高工作效率。相信透過這些技術和軟體可以將效率提高 30%。即使在負擔過重的急診室,提供者也可以更好地管理患者流動,這讓臨床醫師有更多時間來完成他們的工作。

預測二:臨床醫師將決定哪些AI工具適合他們。

在前一點的基礎上,數據分析和人工智慧的進步使臨床醫師和護理人員可以使用許多新工具,使他們的任務更容易完成。但他們真的在做這項工作嗎?

與任何新的科技一樣,學習曲線有時會很陡峭。事實上,最近的一份報告顯示,放射科醫師正在研究的可直接為患者做出貢獻的AI工具中,實際上不到一半能讓放射科醫師在時間內執行的檢查數量增加。其餘的大多數不會改變這個數字(或因此改變放射科醫師的效率),但仍然可以直接為患者護理做出貢獻。

臨床醫師更渴望能夠將縮短工作時間和減少輸入數據所需工作量的工具無縫整合到現有工作流程中。他們將接受那些表現出色的AI資源—例如內嵌在MR設備上的深度學習影像重建技術,可提供高品質的分辨率和更短的掃描時間—而忽略那些不必要的。AI技術的贏家預計將在22年出現,其影響將是巨大的。

預測三:高科技解決方案將消除許多醫療保健不公平現象。

美國的一個長期問題是健康照護的不平等,因為來自弱勢群體或歷史上受壓迫族群往往面臨更大的健康狀況不佳風險,而疫情大流行只會使這個問題惡化。

例如,自Covid-19爆發以來,有色人種、美洲印第安人和阿拉斯加原住民的住院率最高。此外,對感染病毒和健康保險不給付的擔憂導致癌症和其他疾病的定期篩檢數量大幅下降。因此,預計這些延誤或錯過篩檢預約,將會對早期發現和診斷產生負面影響,導致未來死亡率或重症增加。

但科技將再次發揮作用,新的解決方案有望透過創造新的護理途徑為所有人實現健康公平。出於必要性,像遠距醫療在2020年就大幅增加,正在成為數百萬人的首選醫療方式。遠距監控設備可以提供檢查農村地區患者或交通不便就醫的患者。此外,預測分析的使用有助於在患病前鑒別高風險患者,以便採取預防措施。

預測四:精準醫療將大幅改善醫療效果。

產業在幫助診斷和預防疾病的技術方面近年已取得了巨大進展。到 2022 年,基因體學對人的基因或DNA的研究將成為中心,我們將看到可根據每個人的基因指紋、環境和生活方式來治療疾病和開發其他工具和技術的可用性。

在此過程中,將用精確的治療解決方案取代傳統一刀切的醫學方法,這些解決方案正在以可顯著改善患者治療效果的方式改變傳統護理的提供模式。

其次,利用多模態數據,包括遺傳資訊、影像學、數位病理學等多模態資訊,可以在早期精確檢測疾病狀態,進而使治療更加有效,同時降低成本。尤其是在美國,在上游供應商進行診斷是當前的報銷模式。上游供應商的診斷和治療的需求及有效性將在2022年加速。儘管醫療保健提供者一直面臨著巨大的負擔,隨著醫療科技的不斷改進,未來對照顧他人的精神、對身體和情感狀態的連結也將不斷提高。

 (來源:MedCity News 生策中心編譯)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影音.文字.圖表.數據等) ,均屬於本中心或各該新創企業團隊之專屬財產,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 <完整資訊>
財團法人生技醫療科技政策研究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2 - 2024 Research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Policy (RBMP).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