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新創動態
《新創動態》頸動脈超音波用於預測再中風機率,精準度超越8成!
2024-06-18

如何更精準預測再中風的發生?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林詩怡醫師攜手人工智慧中心高嘉鴻主任與醫學院蔡崇豪院長團隊,共同研發出全球首創《Echo護一生 中風不上身》頸動脈超音波再中風預測系統,透過AI技術,結合頸動脈超音波和臨床參數,提供準確的預測能力和視覺化功能,有望成為臨床預防再中風的重要工具。

再中風威脅不容忽視,傳統預測方式存侷限

中風是全球第二大死因,也是導致殘疾的主要原因。其中,再中風更是中風患者最嚴重的併發症之一,而再中風的發生常導致患者病情加重甚至致命。研究指出,首次中風後的一年內再中風率約為8%,而全球五年再中風率高達16%至35%。

現行的預測技術如電腦斷層掃描和核磁共振,雖能提供精確的影像,但價格昂貴且需專業判讀。相比之下,頸動脈超音波具有低成本、低風險的優勢,但仍需人工判讀,且準確度有限。

準確率87.6%,超越傳統模型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研發的再中風預測系統使用了43個頸動脈超音波參數和22個臨床參數作為特徵,包含性別、年齡、中風類型、共病情況及用藥類型等,並採用CatBoost機器學習演算法,透過特徵提取、平衡抽樣等技術,進行長達7年的模型訓練,最終該系統的判讀準確率高達87.6%、AUC值達到0.844,遠勝傳統統計模型。

該系統不僅使用流程相當簡易,只需將病患的頸動脈超音波檢查結果與相關臨床資料輸入系統,即可獲得再中風風險的預測百分比,還具備視覺化功能,能更直觀地了解病人的風險因素,有效輔助臨床決策,減少醫療資源消耗。

系統持續進化,實現醫療零距離

林醫師表示,此系統已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進行回溯性測試,並透過不斷完善和優化,期望協助醫護人員針對高風險患者制定更加個性化和有效的預防措施,從而降低再中風的發生率,改善病人與其家庭的生活品質。未來,該系統有望推廣至其他醫療院所,甚至偏鄉地區,讓更多中風患者受惠。


詳細資訊→《Echo護一生 中風不上身》頸動脈超音波再中風預測系統|中國附醫林詩怡醫師|第20屆國家新創獎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影音.文字.圖表.數據等) ,均屬於本中心或各該新創企業團隊之專屬財產,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 <完整資訊>
財團法人生技醫療科技政策研究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2 - 2025 Research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Policy (RBMP).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