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新創動態
《新創動態》高醫創新復健系統,腦波調控助力中風患者自主訓練!把握復健黃金期!
2024-07-08

中風是造成死亡與失能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據統計,台灣每六個人就有一位一生中會罹患中風。中風後,患者的運動功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嚴重者甚至會出現癱瘓。中風發病後,會有約半個月到一個月的急性期,病人多數會臥床;急性後期至6個月內是復健黃金期,運動能力恢復最快。然而,傳統的復健系統往往受制於人力及設備,因此在效率及安全性較難做出突破。

高雄醫學大學陳嘉炘教授團隊開發出結合新型腦機介面的全面性復健系統,可有效提升急性期中風患者的心肺功能及肢體功能。該系統由無線生理監測平台、腦電回饋、下肢外骨骼機器人、動態減重及安全控制系統等五個部分組成。在效率及安全性皆有所突破,實現腦機介面調控的運動訓練,即時監測心律及血壓變化,讓中風患者可透過逐步降低減重比例運動以最大化訓練效率,提升主動參與復健的積極性,加速肢體運動功能的恢復進程。

 

腦機介面結合外骨骼機器人,中風患者復健效果再升級!

 

該技術具有以下創新特色:

  • 利用外骨骼機器人在支撐性、重複性訓練的優勢,讓中風病人達到以往較難以完成的心肺訓練,並透過即時的生理監測,完整掌握整個復健訓練過程中的生理機能變化,適時的調整訓練強度。
  • 將腦波回饋貫穿在整個復健訓練過程中,在訓練的同時可根據腦機介面獲得實時反饋,強化回饋式神經復健訓練成效確保復健訓練的品質。
  • 即時生理監測除了可以提供資訊以適時調整訓練強度,亦可以隨時監測中風病人運動中的生理數值變化,讓執行者對病人的風險進行評估。
  • 依據減重比例需求提供動態減重的地面自然步行訓練及維持步態平衡,兼具下肢步態訓練、行走輔助及大腦神經復健訓練功能,可做動態減重支撐,提供早期復健訓練。

 

有效且人性化的復健體驗,邁向自主康復的新里程

陳嘉炘教授表示,本系統基於自我效能理論,在中風病人心肺訓練療程引入全新觀念,實現偏癱病人的自由步行以刺激神經再塑型,結合生理資訊警戒系統,建立更安全的中風病人運動環境,並強化回饋式神經復健訓練成效。該系統不僅可以提高復健效率和安全性,還可以促進患者心肺功能的恢復,避免中風急性期臥床導致的肌力流失,提升患者整體的生活品質。


詳細資訊→結合新型腦機介面的全面性復健系統|高雄醫學大學陳嘉炘教授|第20屆國家新創獎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影音.文字.圖表.數據等) ,均屬於本中心或各該新創企業團隊之專屬財產,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 <完整資訊>
財團法人生技醫療科技政策研究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2 - 2024 Research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Policy (RBMP).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