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榮民總醫院健康管理中心黃怡翔主任研究團隊,發現肝癌病患的腸道菌相與免疫治療效果顯著相關。研究團隊分析了112位接受免疫治療的肝癌病患,發現腸道中含有較多毛梭菌(Lachnoclostridium)及較少普雷沃氏菌(Prevotella 9)的病患,對免疫治療的反應較佳,存活率也更高。進一步分析發現,毛梭菌的豐富程度與糞便中的次級膽酸濃度呈正相關。此一發現為肝癌治療帶來全新契機,有望協助醫師更精準地預測病患的治療反應,進而優化治療策略。 |
腸道微生物如何影響肝癌免疫治療? 專家解析 腸道微生物與人體的免疫系統息息相關。近年來研究發現,腸道微生物能調節黑色素瘤、部分肺癌和腎臟癌對於免疫治療的反應。腸道微生物能透過產生代謝產物或直接與免疫細胞互動,來調節免疫細胞的功能,例如促進T細胞的活化、抑制免疫反應等,甚至有些腸道菌能影響腫瘤微環境,改變腫瘤血管生成或抑制免疫細胞浸潤腫瘤。 腸道微生物檢測可望應用於肝癌治療 臺北榮總積極研發 腸道微生物檢測技術具有以下優勢:
黃怡翔主任表示,此研究成果是目前國際上唯一有獨立驗證組的肝癌免疫腸道菌相關研究,具有極高的創新性及前驅性。未來可望發展出腸道微生物檢測套組,協助醫師預測病患的免疫治療效果,並調整治療策略,以提升治療效益。此外,研究團隊也正積極開發分離腸道特定微生物菌叢的技術,並將其製成益生菌或保健食品,以期能調整病患的腸道環境,使其更適合接受免疫治療。本項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國際知名癌症治療期刊,並榮獲2022年歐洲肝病醫學會年會最佳肝癌類研究。 詳細資訊→腸道微生物特徵預測肝細胞癌免疫治療的結果|臺北榮民總醫院黃怡翔主任|第20屆國家新創獎 |
Copyright © 2012 - 2025 Research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Policy (RBMP).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