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產品碳足跡已成為未來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必要途徑,國家原子能科技研究院推出的「纖維原料倍增沼氣技術」為生質能領域帶來了革命性的突破,此創新技術可將傳統的畜禽廢水生產的沼氣量大幅提升,並將生質沼氣的生產原料範圍擴展至纖維原料,成功提高生質沼氣的經濟性與可持續性... |
這一技術的實現不僅大幅縮短了沼氣生產的周期,還可提高生產效率,並且完全無需額外的能源投入,成為低碳且具高經濟效益的解決方案。 技術核心:高效前處理與厭氧共發酵 「纖維原料倍增沼氣」技術的核心在於創新的前處理技術及濕式高濃度厭氧共發酵技術,這兩項關鍵技術能大幅提升生質沼氣的產量並改善經濟效益。首先,前處理過程使用一款多功能反應器,專門針對纖維原料進行結構破壞。這項設計利用先進的流體動力學模擬技術,調整攪拌葉片與反應條件,從而使纖維原料中的木質素成分有效地分離,進而使其他有機物質能有更高的發酵效率,可縮短纖維原料生產沼氣的周期,從傳統的3個月縮減至僅需14天,尤其此過程是運行在80℃的溫度下,因此能直接利用發電機廢熱提供所需熱源,無需額外能源投入,從而達到低碳運營的目標。 另外,上述前處理是利用特殊鹼液配方,不僅能有效降解纖維結構,還具有良好的經濟性。這些鹼液可多次重用,並且能產生富含木質素的副產品。這些木質素可作為生質材料或生質化學品,替代石化產品,進一步降低生質沼氣生產成本,實現更高的資源化利用率。 隨後,經過前處理的纖維原料可與畜禽廢水進行厭氧共發酵,這是與傳統單一原料發酵技術的最大區別。這項技術能夠通過特定的混料比例(如將狼尾草與畜禽廢水按0.25~1%比例混合),激發兩種原料之間的協同作用,進一步提高沼氣產量,使沼氣產量提升至1.5至2.8倍,顯著提高生產效率。 市場前景與業者訪問:引領綠能發展新潮流 郭家倫副所長表示,此技術解決了傳統畜禽廢水沼氣生產的瓶頸,不僅提升了沼氣產量,還在環保和經濟性上實現雙重突破。團隊的目標是讓這項技術能夠廣泛應用於國內外的沼氣場,推動生質能的發展,實現綠色能源的可持續發展。」郭副所長強調,這項技術在全球綠色能源發展的大環境下具有巨大的潛力,尤其是隨著政府政策的支持,生質沼氣的市場需求將大幅上升,國原院也將與業界合作推動更多示範場域的建設,預計在國內至少有超過100MW的生質沼氣發電潛力,並可進一步擴大國內沼氣技術的產業鏈。此外,郭副所長也指出,這項技術將能有效填補國內生質能技術的缺口,與現有的畜禽廢水沼氣技術互補,並在未來幾年內實現規模化應用,隨著技術移轉給業者並經過實地驗證,未來的市場規模與應用前景將更為可觀。他也期待,這項技術能夠引領國內新興生質沼氣產業的蓬勃發展,並為國內能源轉型做出重要貢獻。 詳細資訊→纖維原料倍增沼氣之創新技術|國家原子能科技研究院郭家倫副所長|第21屆國家新創獎 |
Copyright © 2012 - 2025 Research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Policy (RBMP).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