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藍先元所長與高雄長庚紀念醫院林潔欣教授的團隊提出以苯甲酸鈉(sodium benzoate)為基礎的新型憂鬱症治療用藥開發,有別於以往憂鬱症與抗憂鬱藥物假說,係全球第一使用右旋胺基酸氧化酵素 (DAAO) 抑制劑治療鬱症,目前已完成初步臨床試驗階段,結果顯示卓越療效與高安全性,有望成為新一代抗憂鬱藥物... |
憂鬱症影響廣泛 現有治療方法成效有限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全球約有2.8億人深受憂鬱症困擾,預計到2030年,憂鬱症將成為全球首要健康負擔。然而,現行抗憂鬱藥物多基於單胺理論,需耗時4至6週才能顯現療效,且約有30%至60%的患者療效不佳。再者,憂鬱症是嚴重腦疾,常引發認知功能障礙,而且,患者的感知壓力也隨之上升,也就是說,雖然環境中的壓力如常、並未上升,但患者卻主觀感受了更大的壓力。然而,現行藥物在改善感知壓力與認知功能方面作用有限,並伴隨胃腸不適、失眠及低密度膽固醇升高等副作用,進一步降低患者治療依從性。因此,開發新機轉、更有效且安全的抗憂鬱藥物實為當務之急。 苯甲酸鈉獨特機制 臨床數據證實顯著療效 此新型憂鬱症治療用藥開發的核心在於使用苯甲酸鈉。苯甲酸鈉為一種DAAO 抑製劑,能提高右旋胺基酸 (D-serine等) 在神經突觸間的濃度,進而促進NMDA神經傳導;另一方面,苯甲酸鈉也是一種抗氧化劑,可以強化內生性抗氧化劑之活性,進而減少氧化壓力。值得注意的是,NMDA受體功能低下以及氧化壓力皆與憂鬱症的病理機轉密切相關。為了驗證苯甲酸鈉的療效,研發團隊進行了隨機、雙盲、舍曲林 (sertraline) 與安慰劑對照之臨床試驗,經過八週的治療,苯甲酸鈉在減輕感知壓力與提升認知功能方面的效果,不僅優於安慰劑,還超越了常用的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舍曲林,同時苯甲酸鈉的安全性表現也更加突出,不僅不影響膽固醇 (舍曲林組的患者低密度膽固醇升高),患者提前退出試驗的比例也最低,即使在高齡患者中也展現出良好的安全性、耐受性與持續性。 產業化進程啟動 市場潛力可期 苯甲酸鈉的研發不僅提出全新的治療理論,在臨床試驗上展現卓越成效,具備高安全性與多國專利保護。為全球精神醫學與精神藥理學帶來突破性進展。目前,研究團隊所屬機構正洽談技術移轉事宜,推動技術商品化。未來經過後續的臨床試驗後,這項新藥可望在台灣創造約15億元新台幣的市場規模,全球市場潛力更達60億美元。藍所長表示,此創新療法不僅為憂鬱症患者帶來更好的新治療選擇,更可望大幅降低健保和醫療負擔。 詳細資訊→鬱症之新創治療|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藍先元所長|第21屆國家新創獎 |
Copyright © 2012 - 2025 Research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Policy (RBMP).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