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升全喉切除患者術後生活品質,林口長庚紀念醫院曹中侃教授的團隊研發J型管狀皮瓣(J-flap)技術,利用前外側大腿皮瓣同步重建食道與發聲管,不僅能降低術後併發症,還能顯著提升聲音重建的成功率,使患者的發聲更接近自然聲帶... |
現行技術各有限制,影響患者社交與生活品質 下咽癌與喉癌患者接受全喉切除後,將失去原生聲帶功能。然而,現行替代技術多有其侷限:人工氣動發聲器與電子喉發出的聲音機械感強且音質單調,致使患者在公共場合使用意願低。氣管食道穿刺(TEP)雖能提供較自然的聲音,但目前國內尚未引入此器材,且容易發生感染或食物滲漏。至於傳統的腸瓣或前臂皮瓣移植,不僅發聲效果不穩定,重建後更可能影響吞嚥功能。 重建雙管腔結構,七成患者恢復說話與進食能力 J-flap利用前外側大腿皮瓣的豐厚組織,設計出垂直雙管腔結構,同時重建食道與發聲管,克服較難塑形的問題。自2014年起,團隊已完成超過120例手術,顯微移植成功率達99%。術後統計顯示,70%患者可恢復正常會話,平均發聲可持續8.9秒,而經過3至6個月訓練後,更能發出接近自然聲帶的聲音。進食功能方面,65%患者可正常飲食,20%可食用軟質食物,僅15%需依賴流質飲食。 該技術不僅在音質穩定度、流暢度與清晰度方面優於傳統方法,更顯著提升患者的溝通能力。相較於腸瓣手術,J-flap無需開腹,降低術後風險;與前臂皮瓣相比,其發聲管滲漏率較低,發聲穩定性更佳。此外,該技術已發表於多篇國際學術期刊,並獲邀於國際會議分享,受到學界高度肯定。 技術持續精進,拓展國際醫療合作 曹中侃教授表示,團隊將持續改良重建設計,提升手術成功率並降低併發症發生。目前已有來自義大利與澳洲的醫師學習此技術,並開始在當地實施手術重建,國內亦有三家醫學中心派醫師前來學習,並開始進行臨床應用。未來除了服務國內病患,也計畫發展國際醫療,同時與醫材廠商合作開發輔助器材,期能幫助更多患者重拾正常生活。 詳細資訊→顯微移植J形管設計的前外側大腿皮瓣,同步重建食道進食功能與發聲管講話功能|林口長庚醫院曹中侃學術組教授|第21屆國家新創獎 |
Copyright © 2012 - 2025 Research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Policy (RBMP).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