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檢測技術正邁向更高靈敏度與即時性的嶄新時代,中央研究院應用科學研究中心魏培坤主任領導的研究團隊,成功開發出「免標定生物感測晶片與其高通量檢測技術」,為生物醫學、製藥、環保監測等多個領域帶來革命性的突破... |
傳統生物檢測技術通常需要螢光或放射性標記來追蹤分子間的交互作用,但此類方法不僅費時且成本高昂,並可能影響分子本身的自然行為。免標定技術則能夠即時、直接觀測生物交互作用,不受標記影響,大幅提升檢測的準確度。 創新技術優勢:高靈敏度與高通量檢測的雙重突破 研究團隊運用奈米結構電漿子共振技術(nanostructure-SPR, NSPR)開發出專利奈米電漿子生物感測晶片,並搭載獨特的電漿子影像化技術,提供更高靈敏度與更高通量的檢測方案。相比於市面上昂貴的檢測儀器,該技術不僅具備價格競爭力,還能大幅降低生物檢測成本,預計將推動相關應用的廣泛普及。 該技術的核心優勢在於其「高靈敏度」與「高通量」檢測能力,透過專利金屬奈米結構的設計,能有效增強光學訊號靈敏度,使其具備更優越的偵測能力。此外,團隊開發的專利影像化技術運用光譜對比法,使檢測結果更穩定且不受背景干擾影響。 目前市售SPR儀器多為低通量檢測(僅2-8個通道),且價格昂貴,動輒數百萬台幣。相較之下,此項創新技術可實現25-384通道的高通量檢測,並可擴增至1536通道,大幅提升檢測效率。同時,透過塑膠射出成型技術進行晶片量產,讓成本降低至現有市場產品的十分之一,使一般實驗室也能負擔得起。 此技術可應用於多個領域,包括藥物篩選、個人化醫療、環境監測、食品安全等。例如,在藥物研發中,可用於即時觀測藥物與受體的交互作用,提高新藥開發效率;在環境監測上,則可快速檢測水質或空氣中的污染物。這些應用展現出該技術的廣泛市場潛力。 邁向產業化,推動市場應用 魏培坤主任表示,團隊的技術不僅提升了生物檢測的準確度與效率,更大幅降低了成本,讓更多實驗室與企業能夠受惠。未來計劃成立專門公司負責奈米電漿子晶片的製造與推廣,並與國內外光學與生技產業合作,進一步拓展應用市場。目前研究團隊已與國內射出成型廠合作,量產生物感測晶片,並計畫與光學掃描器公司共同開發影像讀取系統。此外,技術授權與商業化合作也在積極進行,未來將推動全球市場布局。隨著全球免標定檢測市場持續成長,該技術將成為高通量檢測的關鍵推動力,並為生物醫學與精準醫療領域帶來新的突破。 詳細資訊→免標定生物感測晶片與其高通量檢測技術|中研院應用科學研究中心魏培坤主任|第21屆國家新創獎 |
Copyright © 2012 - 2025 Research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Policy (RBMP).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