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新創動態
《新創動態》奈米藥物傳遞技術突破屏障 修復視網膜成救「視」主
2025-02-07

隨著全球視網膜疾病患者數量不斷攀升,臺北榮民總醫院楊逸萍副研究員的團隊,研發出超高效能深度視網膜藥物傳遞系統,運用雙重超分子奈米顆粒(SMNP)與金奈米顆粒(GNP)作為載體,能將藥物精準送達視網膜病灶,不僅能夠顯著改善視網膜結構,還可有效恢復患者的視覺功能...

視網膜疾病威脅擴大,現有治療難以根治

視網膜疾病如年齡相關性黃斑部病變(AMD)及遺傳性視網膜疾病(IRD),是導致全球數百萬人視力喪失的主要原因。傳統治療方式,包括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anti-VEGF)藥物注射及視網膜手術,雖能暫時延緩病情,但無法根本性修復視網膜損傷,且治療效果因個體差異而有所限制。

雙重奈米技術精準修復達80%,大幅減輕患者治療負擔

此技術的核心其雙重奈米顆粒遞送平台,結合SMNP與GNP,提供更精準且高效的基因與藥物輸送機制。SMNP擁有優異的生物相容性與藥物穩定性,能夠攜帶並保護基因載體,使其在體內環境中不易降解。同時,SMNP的超分子結構可提高藥物或基因的細胞內吸收率,增強治療效果。GNP則憑藉其奈米級尺寸與表面修飾能力,促進基因與藥物穿透視網膜內層,突破視網膜屏障的限制,使治療物質能夠有效抵達病變部位。

該技術已在臨床前動物實驗中展現卓越成效,特別是在X-連鎖視網膜劈裂症(XLRS)的基因治療應用上。研究顯示,透過此技術治療XLRS的小鼠,其視網膜結構顯著修復,視網膜電生理反應(ERG)恢復率達80%以上,顯著優於傳統病毒載體基因治療的50%。

奈米技術進軍臨床試驗,為視網膜疾病帶來長期解方

楊逸萍副研究員表示,此技術目前已完成臨床前研究,並進一步推動至Phase I臨床試驗,目標實現AMD與IRD的精準治療應用。團隊透過視網膜標靶基因原位空間分析平台,結合高通量多體學分析,確定關鍵致病路徑,進一步優化治療策略。未來,該技術不僅可望成為視網膜疾病的標準治療方案,更具備擴展至其他眼科疾病的潛力,為患者帶來更安全、高效且持久的治療選擇。


詳細資訊→開發超高效能深度視網膜藥物傳遞系統|臺北榮總楊逸萍副研究員|第21屆國家新創獎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影音.文字.圖表.數據等) ,均屬於本中心或各該新創企業團隊之專屬財產,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 <完整資訊>
財團法人生技醫療科技政策研究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2 - 2025 Research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Policy (RBMP).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