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解決臨床需求為導向的Biodesign,是醫療器材產業創新開發的方法學,從選題評估、產品設計、價值定位到商模規劃…各面向精準考量,以期降低風險、提高開發成功率。 |
在前一期【創業家面對面】專欄中,台微醫總經理梁晃千無私分享了創業十多年來的經驗心法;但是許多創業團隊面臨的問題,卻是不曉得如何踏出第一步。可能是腦袋裡有好幾個題目,該從哪一個開始?或是想要延攬優秀的人才,又擔心給不出滿意的條件。最麻煩的是:產品原型(prototype)一直不夠滿意,連帶取證、上市的時程都一拖再拖…… 以即時腹內壓力監測膠囊為主題的明健聯合,創業第一步踏得相當穩健。三位創辦人分別為長庚醫院體系的外科醫師廖健宏、泌尿外科醫師何東儒以及有美國Google醫材工程師背景的卓威明。2020年獲得國家新創獎後,在2021年底順利完成天使輪募資並成立公司,監測膠囊產品也在2023年第2季完成美國FDA送審。 創辦人之一、有臨床醫師背景的廖健宏,對於技術商業化並不陌生。「開刀開久了,總是覺得器材不好用,」原本只專注發表研究論文的他,就這樣開始接觸醫材領域,曾經協助久方生技開發台灣第一把自製的超音波刀,另一項髖部骨折影像分析系統的專利,也順利技術移轉給睿生光電。 然而,他決定自己創業時,選擇的主題卻是難度更高的腹內壓力監測膠囊。談起這個決定,廖健宏表示,考量因素除了實際面的市場需求、資源多寡外,他更在意產品本身能創造多少改變。「其他發明在市場上其實都已經有類似的解決方案,我能做的頂多是me better,但監測膠囊這個題目就算做不到me only,也有機會做到me unique,真正改變一些產業現況。」
明健聯合開發的腹腔壓力偵測膠囊,要解決的問題是急重症、手術後病患常見的腹部腔室症候群(Intraabdominal Hypertension, IAH)。廖健宏解釋,在急診室裡,有60%的IAH患者沒有被即時、正確地診斷出來,「對醫生來說這種症狀不難處置,只要幫患者腹部減壓就好,但現在的臨床診斷方法是用導尿管先測試病患膀胱內的壓力,間接反應出腹內壓,完全仰賴醫護人力更造成病患負擔,也無法即時獲得數據。」對此,明健聯合的做法是透過病患吞服或是管道餵食方式投送監測膠囊,進到人體後透過無線傳輸訊號到體外,就能偵測腹內壓力變化,並且大幅降低IAH的致死風險。
設定願景:創業不能只做個小螺絲釘 2016年獲選STB計畫,是廖健宏踏上創業路的重要契機。在一整年的時間裡,除了讓他建立醫材開發的方法學、學習如何從使用者角度構思解決方案這些專業訓練外,他回憶,「我覺得最大的收穫是心態。」 「說真的,當時跟我一起受訓的人技術能力不見得多強,但是他們的目標都是要改變世界,每一個題目都有巨大的想像空間,」這樣的衝擊讓廖健宏開始反思,創業的真正目的到底是什麼。「一般人都會認為自己是社會裡的一顆小螺絲釘,只要把這個角色扮演好就行了;但在史丹佛我真正體認到,創業家必須抱著改變世界、解決實際問題的自我期許,這條路才走得下去。」 招募團隊:誠信以外,更要能共同成長 明健聯合的公司名稱來源有個小故事。廖健宏回憶,「我們那時候翻四書五經,偶然看到易經裡面的同人卦:『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貞。』,覺得就是在講創業!」於是,就從同人卦的彖傳「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正也。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當中,挑出「明」、「健」作為公司名稱。 創業就像涉水橫渡大河一樣凶險,必須有志同道合、互相扶持的夥伴一起努力才能安然度過。因此,即使明健聯合的臨床醫師與Google工程師團隊,在外界看來是不可多得的創辦人組合,廖健宏真正在意的,是團隊成員能否認同組織文化,跟著公司一直成長。 「我們現在的人數規模還是小小的,大概5、6個人,」談起如何選擇人才,廖健宏把誠信列為第一條件。「正因為團隊小,每個人佔的份量就很大,很容易改變公司文化和工作氣氛。」 此外,他也希望成員除了有專業能力,更有學習新事物的意願。「就是因為公司小,所以每個人都要做很多事:我們的CEO是工程師背景,但他現在要兼做業務;COO跟我一樣是醫師,現在也是要負責行銷,」包括廖健宏自己,也必須暫時放下外科手術刀,拿起電焊槍學著做產品開發改良。 開發產品:及早開始,啟動持續進步的良性循環 許多醫材新創的共同問題,是prototype一直達不到滿意程度,所以遲遲不敢啟動業務行銷,甚至連募資都受到影響。對此,廖健宏的經驗是,「不要再等了!一鼓作氣把東西做完推出來再說。」 廖健宏回憶,第一代prototype完全是土法煉鋼,用一堆零組件拼湊出來的。「雖然很粗糙但還是很開心,因為在動物實驗後,證明當初的想法真的可行。」廖健宏回憶,在成品出來以前根本沒人相信他們,但有了prototype至少供應鏈願意坐下來談,投資人也願意持續支持。 今年明健聯合送到美國FDA審查、尺寸比一元硬幣還小的膠囊產品,距離首代已經經過10代以上的改良。「一開始真的不要追求完美,反而要加快速度把東西先做出來,啟動正向的循環,」廖健宏認為,任何產品永遠都有改善空間,但必須拿出實際產品、接受各方的檢驗和意見回饋,才知道改善的方向。 「任何事情都不是很擅長才能夠開始做,但你必須先開始做才會變得擅長;像我們外科醫師動手術,第一次開刀一定都做得很爛,但只要你一直做、一直學習改進,最後都能成為專家,」對於其他新創業者,廖健宏的建議很簡單:如果你有改變世界的自我期許,就再找幾個志同道合的夥伴,越早開始越好。
詳細資訊 ⇒近端監測吞服型無感式科技系統 | 第17屆國家新創獎
|
Copyright © 2012 - 2024 Research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Policy (RBMP).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