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創幫情報站
【新創幫】準備好和台灣最頂尖的醫研、科研技術商洽媒合了嗎? 都在「InnoZone創新技術特展」等你來探勘!
2022-11-16

           即日起(11/17)開放媒合預約至11/28截止

即刻預約

AI醫療與健康科技

編號 展出主題 展出單位 項目簡介
A01 人工智慧大腦健康輔助偵測系統 陽明交通大學
林慶波教授團隊
以醫療腦影像資料庫建構亞洲人種腦區定量與大腦影像分析系統,可透過AI從MRI影像估算大腦、認知與神經血管年齡,建立對應的腦區退化風險指標,提供更細緻的腦結構評估與腦部疾病風險預測。
A02 鉅怡智慧股份有限公司 鉅怡智慧科技 結合人工智慧(AI)、深度學習以及生理資訊量測的先進優勢技術,透過影像偵測臉部血流變化,可以有效且連續性、非接觸式的監控心跳,應用於遠距、老人健康照護。
A03 AI影像扎根全解方:即時影像資料庫、報告智慧檢索、雲端影像標註系統 亞東紀念醫院
郭冠宏主治醫師團隊
團隊開發「Rabbit 雲端影像標註系統」,整合「即時影像資料庫」、「報告智慧檢索」和「雲端影像標註」功能模組,同時解決資料、清整、與標註的三大研發瓶頸,將標註軟體、人工智慧模型與醫院流程進行無縫接軌,具完整架構。
A04 肝臟腫瘤偵測與肝炎分析之數位病理AI 成功大學
詹寶珠教授團隊
以深度學習與影像分析技術開發出的肝臟腫瘤偵測技術與肝硬化分級技術。醫師上傳病理數位影像後,即可藉由AI進行精準且快速的分析偵測,提升診斷效率。
A05 診斷加速器 --- AI顯微自動取像輔助細胞學診斷 臺北榮民總醫院
陳育民主任團隊
改良細胞學圖片閱片作業,運用AI輔助閱片,正確率、靈敏度及專一性可有效完成癌細胞偵測及細胞分類計數輔助工作,降低醫檢師及醫師負擔。
A06 「身入其境」- 混合實境教育訓練系統 國防醫學院
楊嘉禎助理教授團隊
將MR技術利用於護理師、PGY訓練,讓使用者能獨自熟習或操作診斷技巧,以提升使用者於臨床上實際應用及鑑別診斷的能力。
A07 睡眠呼吸障礙之人工智慧快速診治系統 臺中榮民總醫院
吳明峰醫檢師團隊
針對睡眠呼吸中止症進行快篩,採用簡易的變數(如頸圍、腰圍與醒後血壓等等),使民眾於第一次就診時交付自我量測數值,第二次門診時,利用參數進行睡眠呼吸障礙嚴重度的分類以及陽壓呼吸器最適壓力的效果。
A08 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精準醫療:以人工智慧打造遠距管理平台 台大醫院睡眠中心
李佩玲中心主任團隊
基於鼻腔壓力訊號對睡眠呼吸中止症進行自動分類和偵測,搭配智慧手錶提供長期監控活動、心率與睡眠狀況外,同步整合手機App隨時記錄且上傳健康數據至雲端系統,並提供台大睡眠中心醫療級的睡眠健康生活改善建議。
A09 先知—利用資料科學發展肺癌數位快篩 萬芳醫院
李友專特聘教授團隊
透過健保存摺數據(以非影像與液態活檢)開發快速、低成本且全面性的方法建立AI數位肺癌快篩,應用健康存摺內的疾病、藥物等資訊,偵測潛在肺癌風險人士,提早發現肺癌。
A10 人工智慧機器學習演算法輔助預測吸入性燒傷嚴重度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沐恩生醫光電
陳宏彰助理教授團隊
以AI人工智慧快速診斷入院燒傷病患有無吸入性灼傷,與吸入性灼傷嚴重程度,對後續治療與預後評估相當重要,可適用於遠距醫療。
A11 利用人工智慧輔助免疫螢光影像辨識及自體免疫抗體預測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
郭昶甫主任團隊
與臨床狀況進行整合,利用深度學習方法進行螢光影像分析,進行自動化影像型態分類,協助醫師正確判讀抗核抗體螢光影像型態,並預測9種不同免疫抗體,加速流程,並大幅降低自體免疫抗體篩檢成本。
A12 中英文醫療自然語言處理整合平台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
郭昶甫主任團隊
應用中英文醫療自然語言整合平台開發中英文預訓練,中文預訓練部分已經應用在保險理賠場景,與台灣最知名的保險公司合作,將診斷書內容轉換成ICD編碼,進一步轉換成理賠金額,輔助保險公司計算理賠金額,也方便進行相關保險醫療數據統計。
A13 試管嬰兒胚胎判讀之整合性輔助生殖醫學系統 中央大學
蘇立仁副教授團隊
團隊建構的系統優化基因檢測分析流程,可即時回饋對新生兒疾病預測追蹤,提升較高的新生兒活產率及大幅降低醫療成本,符合臨床需求。
A14 後循環缺血性中風預後輔助判讀系統 國防醫學院
蘇遂龍教授團隊
團隊發展常規簡易的無顯影劑電腦斷層影像檢查,建立深度學習模型輔助醫師標註腦部缺血病灶面積,為針對後循環之中風模型判讀系統。
A15 生醫演化學習平台發展之智能血液透析決策輔助系統 陽明交通大學
何信瑩教授團隊
團隊利用透析前生理數據和過往透析數據建立個人化透析預測模型,透析前預測有併發症發生風險,提供最佳化透析參數參考和模擬結果,協助洗腎現場的醫護注意洗腎患者於洗腎過程併發症發生可能。
A16 人工智慧輔助重症新生兒腦波上癲癇偵測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
林建志主治醫師團隊
以AI輔助計算分類新生兒腦波狀態,即時監測新生兒腦波癲癇發作,發出警告提示後讓醫師即時介入藥物治療病童,以改善病童預後。
A17 人工智慧輔助檢測嬰兒腦超之水腦及腦室擴大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
陳嶽鵬助理研究員團隊
以超音波取像搭配AI判讀,開發兩階段卷積神經網路超音波掃描軟體,可輔助評估嬰幼兒腦水腫的狀態,以利早期發現與治療。
A18 快速精確且具臨床實用性的人工智慧染色體檢測系統 臺中榮民總醫院
呂建興科主任團隊
以AI模型直接使用原始細胞影像偵測與辨識染色體,不需花費額外人工處理的時間,提供迅速且正確性高的偵測與辨識結果,準確率達98.88%。
A19 應用數位技術於骨盆粉碎性骨折修復手術規劃及執行 中國醫附醫、中國醫大、中亞聯大
蔡俊灝副教授團隊
利用3D列印合併人工智慧等科技優化骨盆粉碎性骨折修復手術結果,臨床統計數據佐證能有效降低風險、併發症與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
A20 以深度學習法偵測脛骨平台骨折以及判讀骨折型態 基隆長庚紀念醫院、長庚醫療人工智能核心實驗室
詹益聖教授/基隆長庚副院長團隊
利用膝蓋X光片通過人工智慧模組,即可判讀骨折可能性及偵測骨折特徵,以輔助非專科醫生減少誤診機率,並進一步鑑別骨折型態及神經血管受損程度。
A21 以人工智慧技術輔助醫師判讀舟狀骨骨折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
林器弘副主任/副研究員團隊
以多模型AI增加模型組合的推論精準度,做法先進,accuracy、 sensitivity、 specificity輔助於舟狀骨骨折判讀之應用。
A22 人工智慧輔助系統應用於肺部電腦斷層判讀 員榮醫院
涂川洲醫療副院長團隊
ClearRead CT藉由AI「深度學習演算法」處理胸部CT電腦斷層影像,將血管去除,減少影響醫師判讀的視覺障礙因素,只保留可能的結節在處理後的影像中。
A23 無線睡眠腦波驅動喚醒前後光照改善警覺度和平衡感健康促進系統 高雄醫學大學
徐崇堯教授團隊
結合生理記錄器(具生物標記辨識及運算功能)和人因生理回饋環境調控系統智慧型睡眠品質監控與改善平台,促進睡眠健康照護。
A24 「腦醒訓練+」睡眠暨認知行為數位醫療平台 創智生物科技 以穿戴式裝置執行腦醒訓練,提供專業評估APP協助分析患者睡眠,提供睡眠障礙解決方案。
A25 智慧化電子紙標籤應用於輸液點滴調配管理系統 臺中榮民總醫院
賴來勳主任團隊
運用資訊系統、物聯網技術、結合免供電的電子紙顯示器,提供輸液點滴核對時所需辦識資訊,達自動化、即時性、正確性給藥檢核等目標,
A26 基於新穎人工智慧弱監督式解構胸腔X光影像模型在偵測肺癌病灶上之應用 成功大學
蔣榮先教授團隊
透過先進AI技術 - 新型分割區塊與弱監督式學習訓練方式及軟標註技術,建立解構胸腔X光影像並偵測肺癌病灶的AI系統。
A27 上呼吸道病毒現形高手:利用深度學習模型來建立上呼吸道病毒序列基因型即時分析平台 中研院、中國醫附醫大數據中心
林介華助理研究員團隊
團隊透過基因序列的向量轉化模型(Word2Vec),結合第一層卷積神經網絡(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CNN)的建置,再結合細部分類模型,建立上呼吸道病毒序列基因型即時分析平台,可針對近200種品系病毒進行分析。
A28 數位弗萊明:以人工智慧模型設計、評選與實證新一代抗菌胜肽 中研院
林仲彥研究員/教授團隊
團隊透過生成對抗網路模型,設計全新具抗菌能力之胜肽,再以人工智慧加以鑑別,在合成之後進行驗證,預測精確率達88.5%,具潛力加速治療用胜肽的開發。
A29 使用PrediCIK®於CIK術前預測抗癌效益 臺北醫學大學
林秋烽教授團隊
結合免疫檢測及人工智慧技術,建立術前預測CIK細胞療法抗癌效益的技術,未來完整系統將包含IVD抗體套組及SaMD軟體。
A30 非接觸式防疫技術 m’AI touch 清華大學
陳鴻文助理教授團隊
團隊技術透過模組化的異質感測器設計及時間序列資料融合技術來獲取關鍵特徵數據,並設計輕量化AI模型,做出精確的非接觸式觸發預測。
A31 心血管健康守護神—用於智能手錶之新創脈波傳導速度與個人化血壓估測系統 臺灣大學
王宗道教授
使用腕式穿戴裝置,開發具突破性高準確度之PPG訊號處理、PWV與個人化血壓預測AI演算法,助於協助使用者了解自身血管健康狀況、血管年齡,甚至能作為醫療決策參考,輔助高血壓病患落實個人化治療。
A32 遠距重症照護人工智慧平台 北醫附醫
蕭淑代行政副院長團隊
開發重症ICU照護資訊系統、遠距ICU重症照顧模式以及人工智慧疾病預測模型,可有效降低重症照護之整體醫療成本及提升照護品質。
A33 基於大腦聯結體特徵預測憂鬱症患者自殺傾向之深度學習評估系統 嘉義長庚紀念醫院
陳錦宏主治醫師團隊
使用的通用擴散波數取樣磁振造影(GQI)與大腦聯結體分析等技術及採用機器學習與深度學習模組,進行影像辨識篩選自殺企圖、自殺意念與憂鬱患者之輔助診斷。

醫材設備與精準檢測

編號 展出主題 展出單位 項目簡介
B01 「零接觸」檢測-臉部中風、心率及呼吸偵測技術 雲林科技大學
張傳育特聘教授團隊
團隊結合AI及電腦視覺技術,藉由觀察臉部特徵的對稱性以估算受測者中風的機率風險,以微振動估算偵測受測者的心率及呼吸率,與生理訊號量測系統或裝置結合,可減少醫護人員接觸風險。
B02 新型免標記微流體生物晶片與雷射光學檢測系統於腫瘤與感染症診斷應用 台灣科技大學
陳建光教授團隊
團隊開發免染色細胞/細菌計數裝置,利用雷射光照在晶片表面時產生繞射效應,可快速檢測全血中循環腫瘤細胞與樣本中的微量細菌。
B03 可移除背板之微針應用於腫瘤免疫開發 花蓮慈濟醫院、臺灣科技大學、東華大學
陳玉暄助理研究員團隊
團隊開發一個可移除背板之微針藥物載體裝置,載裝可為乾燥狀態,減少冷鏈保存需求,已掌握相關微針貼片載體之製程技術,可用於不同藥物釋放控制器材之開發。
B04 肺流量計檢查激勵型導引裝置 臺中榮民總醫院
吳明峰醫檢師團隊
此裝置透過音效及視覺效果來確認吹氣量是否成功,具有協助肺流量檢測之效能,彌補現有方法的缺點。
B05 用於腹腔鏡器械之導正輔助裝置 中山醫附醫
謝明諭講師團隊
以簡單磁吸原理,在手術套管及手術器械裝置此磁吸導引器,即可運用磁力自動吸上並導正器械與套管方向,可適用於任何廠牌的內視鏡手術套管、手術器械。
B06 新型微氣泡-超音波無針注射系統 三軍總醫院、台灣科技大學、臺灣大學
王智弘院長團隊
將無針注射技術結合超音波微氣泡聲穿孔效應,以低侵入性且高效能的方式進行藥物傳遞,可降低藥物使用劑量與副作用。
B07 癌因性疲憊智慧監測與通報平台 臺北醫學大學
黃采薇教授團隊
以穿戴式裝置,提供連續性心率變異性的追蹤功能,搭配資料分析與人工智慧判別則實現於雲端平台的軟體模組中,以支援癌因性疲憊的精準照護應用。
B08 複合手術室脊椎手術快速導航與智慧植釘系統 萬芳醫院
陳敏弘副教授團隊
由手術導航系統與複合手術室整合而成,其優勢在於搭配貼片標記方式和定位演算法,可在5分鐘內完成定位,縮短手術時間;導航精度差小於1.5 mm,植釘準確度達96%。
B09 最佳化之全髖植入物手術導引系統 亞大附醫
黃揆洲醫療副院長團隊
藉由三維術前規劃及動態骨盆碰撞分析,找出髖臼杯最佳植入角度,進行手術導板設計。具有學習曲線短,手術時間短,手術費用低等優點。
B10 創易復助癒整合系統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健樂師生醫
林承弘主治醫師團隊
EZip傷口輔助系統之背膠,由不同高分子聚合物以特定比例共價鍵結方式鏈結而成,可穩定附著於傷口兩側周圍皮膚,不因傷口滲液浸濕而脫落,最終達到傷口閉合且降低整體醫療費用。
B11 StarBIA-701 高階體組成分析儀 興友科技 公司專注於生物阻抗分析,開發出多頻、多肢段生物阻抗體組成分析儀,其專利技術可以BIA技術測量全身與局部骨密度。
B12 CoreTest早期急性腎損傷現場快速檢測系統 豐康微流體晶片 以獨特微流體技術達成微量全血快速檢測,能夠針對早期急性腎損傷的高風險群進行現場快速檢測,十分鐘產出結果,符合急診即時所需。
B13 矽基分子電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矽基分子電測科技 整合半導體與分子檢測技術,打造出生醫微流道晶片檢測平台,僅需使用微量待測分子即獲得電訊號進行判讀,更可透過不同探針類型成為多合一的疾病檢測平台,提供了即時、高靈敏度、高準確度且易於操作的檢測環境。
B14 E.V.A. Select 腫瘤分身抗癌藥物檢測 精拓生技 團隊以非基因導向,利用體外腫瘤替身概念的個人化藥物輔助平台,透過循環腫瘤細胞擴增系統進行癌症個人化藥物篩選建議。
B15 矽晶定序高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矽晶定序高速科技 以特殊應用積體電路(ASIC)以及現場可程式化邏輯閘陣列( FPGA) 作為加速核心,在定序(sequencing)分析加速的領域中開發出效能高、能耗低的運算產品GeneASIC NGSAAP。
B16 銳準生醫股份有限公司 銳準生醫 以蛋白體分析技術開發為研發主軸,以新型三合一高解析串聯質譜儀分析為基礎,結合獨家演算法,打造高穩定度與靈敏度的分析平台,可用以開發新穎生物標記。
B17 智能多參數生理監視器 博鑫醫電 運用法規模糊比對技術(RFMT)、視覺量化量測技術(VNMT)等關鍵技術,開發AVS® 自動化檢驗方案,將急重症醫材維護資料資訊化,可將器材檢定數量提升4倍,且完成後報告自動上傳,切合醫療之剛性需求。
B18 可調控光學特性及生物功能之人工水晶體 臺灣大學
陳賢燁教授團隊
由高分子化學技術的研發與製程改善,獲得更理想的生物相容性並用於人工水晶體,結合PPX與液珠形成PPX-IOLs,具備可同時操控光學特性及生物功能性之能力,亦可進行客製化設計。
B19 大腸直腸癌新穎預後標記 成功大學
周楠華教授團隊
篩選出兩項具大腸癌預後辨識效果之生物標記,具有作為預後評估及用藥篩選等臨床應用之潛力。
B20 具光熱轉換效應高分子奈米材料作為健康照護之應用 臺北醫學大學
莊爾元副教授團隊
研發奈米材料藉光照進行光熱轉換效應能,可達到熱治療溫度(Hyperthermia,大約38-45攝氏度),再藉由塗布加工製程方式,以具有生物醫學及民生工業等數項未來科技應用潛力。
B21 影像引導 Veress 針於腹腔鏡手術之氣腹建立 陽明交通大學、臺北榮民總醫院
郭文娟特聘教授/所長團隊
光學探頭與氣腹針結合將腹膜通路的盲插技術轉化為可視化程序,可減少腹腔鏡手術在產生氣腹時可能對器官產生之傷害,降低手術風險。
B22 腹腔異常游離氣體深度學習檢測方法及腹腔異常游離氣體深度學習檢測系統 土城醫院
薛承君學術組副教授醫師團隊
利用電腦斷層影像,可在5分鐘內檢測有無異常游離氣體,並即時警示通報現場醫師/放射科醫師進一步確認,加速臨床處理流程。
B23 免扎針! 光譜糖化血色素儀 中科院飛彈火箭研究所
任國光 副所長
個人使用之簡易光譜糖化血色素量測儀,以量測高光譜數據,使糖尿病族群免扎針即可測出糖化血色素值。
B24 三維列印成形之歪頭症寶寶智慧塑型頭盔開發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清華大學、普立得科技、創時代科技
周邦昀醫師團隊
結合電腦輔助設計、三維影像掃描、多重物理耦合模擬分析,開發塑型頭盔,協助嬰孩歪頭症的矯正,並結合智慧物聯網(AIoT)的方式來改善頭盔的效果及減輕照護負擔。
B25 低滲漏椎體成形骨水泥灌注新醫材開發 振興醫院
崔祐荃醫師團隊
團隊發展利用負壓導引灌注骨水泥的新程序,可引導骨水泥於椎體內流動,減少骨水泥滲漏,並增加灌注均勻度,且研發帶感知器可偵測壓力之智能監控手術輔助醫材。
B26 3D雙層支架搭載間葉幹細胞外泌體用於骨軟骨受損治療 亞洲大學、中亞聯大
何佳哲助理教授團隊
以鋰矽酸鈣陶瓷為生物支架,搭載外泌體的一種軟骨修復之生醫醫材,提升移植物的穩定度並保持其血液循環能力,有效促進軟骨組織再生。
B27 四肢骨折手術與復健之克氏鋼釘固定技術 明志科技大學、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建名精密企業
胡志中助理教授團隊
團隊設計輕巧的克氏鋼釘固定結構,連結鋼釘露出皮膚的部分,強化內固定結構,讓克氏鋼釘不產生移動現象,可以廣泛應用到治療人體四肢。以克氏鋼釘固定的骨折手術預後傷口較為穩定與乾淨,有效降低克氏針滑動鬆脫的情形,不易刺激附近皮膚,大幅降低克氏針傷口的感染率,減少併發症。
B28 EZECHBONE® 技術及產品 成功大學
陳瑾惠教授團隊
開發專利骨填補材料,骨癒合速度比標準自體骨要快10倍,而顯著的止血和骨再生性能,可以顯著減少手術並發症、重症監護/住院時間、患者痛苦(生活質量)和醫療保健成本。
B29 AI 演繹法非侵入式血糖機 中研院
楊富量特聘研究員團隊
透過AI演算法建置非侵入式血糖量測儀,系統已完成雛型品建置,未用藥族群(無須校正)及用藥或施打胰島素族群(須校正)分別可達到94.3%及93.5%的預測準確度。
B30 微流體光電整合型敗血症快速診斷平台 中正大學、臺灣半導體研究中心、臺中榮民總醫院
謝文馨教授團隊
團隊開發微流體光電整合型敗血症快速診斷平台,在不同時程分別針對發炎因子以及致病菌抗藥性進行快速篩檢。
B31 快照式醫用高光譜影像檢測技術 中科院飛彈火箭研究所
任國光副所長團隊
團隊開發具有即時性、高空間解析度與高頻譜解析度組織影像處理與平台技術,可檢測患者皮膚組織光譜特徵、感染面積和嚴重程度指數,如:糖尿病族之有無、患者足底之組織血氧濃度狀況等。
B32 微流體雙微井單細胞培養晶片技術 國衛院、元錦生物科技
許佳賢研究員團隊
利用一項創新的雙微井微米(一微米)結構與微流體技術,可以在不需要透過使用昂貴設備或者大量的人工操作的情況下,達到高效率的單細胞擷取與培養,建立單克隆細胞族群(Monoclonal Cells)。
B33 可爬樓梯的輪椅 陽明交通大學
林伯剛副教授團隊
團隊設計新型變形輪胎,其輪輻具有伸縮性,可程式控制,將變形輪胎裝在輪椅上,這個輪椅就具有爬樓梯的功能,目前已完成產品雛形試製。
B34 應用於血栓溶解治療之創新超音波漩渦技術 清華大學
葉秩光特聘教授團隊
團隊研發新型超音波龍捲風技術,協助臨床以非機械方式協助清理人體隱形炸彈 - 血栓,加速臨床溶血栓時程並降低溶栓過程中易產生的副作用。
B35 雙帶式骨盆骨折環狀包覆裝置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
傅志遠教授團隊
新型骨盆固定帶,設計簡單,觀念直接,對於危及生命的骨盆骨折可提供已被教科書確認的穩定效果,使用時具直覺上的方便性。
B36 下肢關節智慧型CPM復健裝置暨防範久臥壓傷系統 亞東紀念醫院
朱耀棠部主任團隊
髖關節智慧型CPM為具備多項傳感與關節活動功能的復健裝置,能防止關節沾黏、降低手術或受傷後的關節僵硬程度、促進軟骨修復、抑制血踵及水踵、增加術後膿液引流速度等優點。
B37 周邊神經肌肉再生電刺激植入治療應用系統開發 成大附醫
薛元毓主治醫師團隊
全球首創遠端植入電刺激周邊神經肌肉修復再生,解決臨床周邊神經肌肉受損與神經肌肉交接處病變修復不易痛點
B38 口腔黏膜下纖維化患者水平式張口擴張器之創新研發 中國醫大
沈嬿文助理教授團隊
矽膠張口裝置以多方向性氣壓式設計改善口腔黏膜下纖維化患者粘膜向外擴張能力。
B39 適用於吞嚥障礙高風險銀髮族流涎偵測及改善之穿戴式裝置 亞東紀念醫院
朱耀棠部主任團隊
偵測使用者流涎發生,並適時以語音提醒因缺乏自發性吞嚥動作的使用者「吞口水」,藉以改善其流涎現象。
B40 運用精準光譜晶片打造可攜式定量三聚氰胺檢測儀 小港醫院
郭昭宏院長團隊
應用在食品樣品及人體尿液檢驗,檢測時間短、機台小,亦可初步定量,用於普篩可解決目前快篩試片以肉眼判斷結果,且無法精確定量之問題,有助於食品安全檢驗。
B41 口腔癌患者之唾液腺再生與口腔黏膜修復 臺大醫院
陳敏慧教授團隊
針對口腔癌放射線治療之後遺症,開發以幹細胞促進唾液腺再生及可促進口腔黏膜癒合/再生之材料/敷料,應用於口腔癌患者照護。
B42 精準針灸治療儀 高雄長庚紀念醫院
洪裕強教授團隊
可精確判斷穴位之精準針灸治療儀,檢測原理構想具創新性,以客觀科學的方法利用兩穴位探針間電流訊號之穩定性判斷是否針在穴位上。
B43 大幅減少COVID-19 抗體檢測偽陰性且快準省之掌上型新型冠狀肺炎抗體檢測儀 小港醫院
郭昭宏院長團隊
針對新冠肺炎的定量快篩儀器—The ONE:以血液抗體檢測,用「合成抗原」檢測血液中是否有含抗體,有「快」「準」「廣」「即時」等特色。
B44 椎穩強脊椎穩定裝置 台灣強骨醫材 透過產品特殊設計,將綁帶技術(Strap Stabilization)應用於微創脊椎融合手術,由原微創傷口進入,快速、簡便地提供脊椎穩定,有效改善術後鄰近節病變之問題,避免二次手術,並可適用於所有類型的胸腰椎融合手術。

農業食品與環保特化

編號 展出主題 展出單位 項目簡介
C01 環保活性螢光生物材料 慈濟科技大學
耿念慈副教授團隊
從活的藻細胞中濃縮螢光素(藻膽素),因此收集器可隨時藉由活的藻細胞補充螢光素,兼具產環保且運作期限長之螢光系統,提高微藻經濟價值。
C02 原位聚合螢光碳點聚酯複合材料與螢光碳點纖維作為紡織示蹤劑之應用 屏東科技大學、南臺科技大學、臺南紡織
陳威宇助理教授團隊
以生物性高分子為前驅物,進行聚酯反應,以「原位」與「一步法」合成螢光碳點聚酯複合材料的目的。此技術能均勻分散螢光碳點於聚酯複合材料,並藉由原位聚合法,有效降低生產成本,提升產品售價競爭力。
C03 具三維電漿熱點之訊號增強晶片 中興大學
張健忠教授團隊
團隊設計一個具有三維電槳熱點的奈米結構,構成的電漿共振與熱點可提高晶片1,000倍的感度,可減少樣品用量、提升偵測極限。
C04 多階同心圓式井管裝置 雲林科技大學
溫志超終身特聘教授團隊
以多階同心圓式方法降低在設置深度、分層監測井數量、鑽孔或管徑寬度中的諸多限制。
C05 新穎鎳-硫複合儲能材料予商用化高能量密度鋰硫電池 成功大學
鍾昇恆助理教授團隊
新世代電池技術,具快充快放、長循環、穩定性,電池容量為目前電池技術的5倍。
C06 下世代高效率鈣鈦礦疊層太陽能電池技術 明志科技大學
黃裕清副教授團隊
開發下世代鈣鈦礦/矽晶太陽能疊層技術,能量轉換效率佳,電池效率提升至27.25%,經過 1600 小時的加速測試後,元件的轉換效率約為原先的八成。
C07 極高靈敏度及價廉之新穎多孔膜類 SERS 基質的開發與應用 國防醫學院
楊震中副組長/研究員團隊
以高靈敏度 SERS 基質可無標示直接偵測法測得小分子化合物或生物分子的SERS訊號,用以鑑定、分析及偵測分子之結構或構型。僅需少量的樣品,可做為Point-of-care 生醫檢驗工具。
C08 安永成生技股份有限公司 安永成生技 運用半導體光電領域之創新技術,開發出能有效對抗細菌及病毒的產品,產品在UV激化一分鐘下,抑制新型冠狀病毒效果>99.99%。
C09 齒舌蘭輪斑病毒和蕙蘭嵌紋病毒之二合一檢測晶片 中興大學
王國禎特聘教授團隊
團隊以半導體黃光微影技術製作矽基微米半球陣列結構晶片,該晶片之優勢在於不需標記,僅需一抗接附即可進行樣本檢測,且可同時檢測兩種蘭花病毒;與競品相較,檢測時間短、靈敏度高。
C10 臺灣本土新發現蟲生真菌應用於荔枝椿象的友善防疫技術 行政院農委會中區農改場
羅佩昕助理研究員團隊
開發本土蟲生真菌作為抗荔枝椿象之微生物農藥,對荔枝椿象成蟲具90%致死率,對若蟲具有50%致死率,且不同於目前全球使用之微生物殺蟲劑種類。
C11 納紅豆、桑黃與黑柄炭角菌素材發酵技術及功能性驗證之產業加值應用 靜宜大學
王銘富講座教授團隊
高值化保健食品服務平台,針對本土在地素材進行開發,從原料發酵、萃取到有效成分小鼠試驗,均由團隊執行,可有效開發新商品,提升保健產業動能。
C12 Caro-pharming: 新世代天然蝦紅素細胞工廠 全瑩生技 運用此系統可容易產出純度達到98%、易被吸收的反式蝦紅素 isomer,並具備3天快速發酵、無須光照與可利用廢棄甘油的生產優勢,更可利用此技術平台於細胞工廠生產其他高級營養素或天然藥物。
C13 智慧農業防治系統應用於坡地果樹之核心技術 行政院農委會南區農改場、成功大學、雲林科技大學
楊宏瑛場長團隊
團隊建置農務管理網站,以數據視覺化頁面呈現環境感測器數據變化趨勢及荔枝椿象發生預測資料。搭載無人偵測機進行高空影像擷取,配合樹冠大小來進行噴藥路徑優化,精準防治。
C14 高值化智慧環境友善地膜研發與應用 中興大學
林耀東特聘教授團隊
利用農業廢棄物開發生物可分解性地膜,友善環境並可促進作物生長,具有循環經濟效益。
C15 強靜電場蔬果保鮮系統 屏東科技大學
蔡碧仁教授團隊
以強靜電技術在不使用任何藥物的情況下增加蔬果保鮮期,其保鮮期在配合適當的冷鏈或調氣條件下,甚至較傳統處理者延長6-10倍。
C16 香莢蘭豆莢的快速發酵方法 長榮大學
陳妙齡助理教授團隊
控制殺菁及發酵條件,再配合發酵箱之設計,達到減少發酵時間及提升香草醛風味分子生成。
C17 一種真菌蛋白(GMI)用於預防冠狀病毒感染與降低冠狀病毒引發的細胞激素風暴 陽明交通大學
林東毅副教授團隊
可食用真菌蛋白GMI可降低LPS和新冠病毒包膜蛋白刺激的巨噬細胞急性炎症,減少SARS-CoV-2假病毒感染及ACE2之表現量。
C18 癌症整合治療新策略(3)-酵母硒與魚油加乘抑制淋巴癌細胞肝醣合成酶激酶-3a (GSK-3a) 與誘導凋亡之效用 萬芳醫院
賴基銘主任團隊
結合酵母硒與魚油之癌症整合治療新策略,將有潛力可增強標靶、免疫、溫熱等現有癌症療法的效用,防止癌幹細胞引起的再發及轉移,為晚期病患提供新的生存契機。
C19 鑼蛋白加速新興傳染病藥物篩選技術開發與應用 國防醫學院
孫俊仁副研究員團隊
以鑼蛋白增強迷你基因組系統信號的新穎技術,且實驗證明鑼蛋白還具有增加蛋白質產量的能力,可開發與人工智慧自動化系統結合,成為高危害病原抗毒藥物的篩選利器。
C20 蛋白質生產平台:新一代下游加工技術 明志科技大學
張煜光教授團隊
攪拌式流體化床吸附技術,處理含有細胞固體微粒的生物樣品,能從發酵液或細胞均質液中有效的捕獲目標蛋白質,為蛋白質生產平台之關鍵技術之一。
C21 開發慢性腎臟病之益生菌輔助療法 臺灣大學
陳明汝特聘教授團隊
開發具腎臟保健,延緩慢性腎臟病病程發展之益生菌,已成功篩選可降低尿毒素前趨物之潛力菌株。

臨床技術與產品

編號 展出主題 展出單位 項目簡介
D01 創新神經血管同步定位AR擴增實境顯示智慧眼鏡輔助微創脊椎手術 花蓮慈濟醫院
葉光庭副主任團隊
團隊以神經血管同步定位AR擴增實境輔助脊椎微創手術,使用AR擴增實境眼鏡技術,以減少手術的風險、加速手術時間。
D02 達文西輔助乳癌切除及顯微皮瓣立即性乳房重建:隱痕自然的精準乳癌手術新境界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
郭玟伶助理教授團隊
團隊克服小傷口、血管深的情況下做顯微血管吻合的困難,並以皮瓣傳送與固定方式,達到重建的目的,提供永久而自然的結果,同時解決乳癌手術中兩難的腫瘤安全控制與美觀維持的問題。
D03 腕隧道微創器械組 敏盛綜合醫院
謝義禾醫師團隊
創新微創器械組不需額外之內視鏡影像組或超音波,達到更安全方便之微創手術目的,讓腕隧道手術能於一般診所局部麻醉施行,術後15分鐘後即可返家。
D04 微創免拆線之耳內視鏡手術 基隆長庚紀念醫院
陳錦國主任團隊
將手術集中於耳道,在內視鏡下進行耳膜修補、聽骨鏈傳導重建或腫瘤切除,特殊的皮瓣處理,免縫線減少組織破壞,傷口免包紮無需拆線,避免血腫、感染、眩暈、聽力喪失或顏面神經麻痺等現象。
D05 重度眼瞼下垂手術的最新進展 振興醫院、陽明交通大學、中央大學
杜隆成主任團隊
針對嚴重性眼瞼下垂之病人,團隊提出創新無痕且預後佳的手術方法,從眼結膜切口,分離出提眼肌、穆勒氏肌,聯合筋膜移位到眼瞼板上緣並縫合應用於嚴重性眼瞼下垂的病人。
D06 高性價比的”快樂T型管”─革命性無創口簡明安全的高效率操作技術治療棘手複雜的喉下氣管狹窄 臺中榮民總醫院
謝聖怡主治醫師團隊
新型T型管可大幅減少操作醫師的手術困難度及操作的時間,對於不適合傳統T型管置放手術的病患,提供安全且可執行置放T型管的手術,同時改善術後病患的生活品質。
D07 磁刺激閉鎖式迴路腦機介面中風復健系統 中央大學
李柏磊教授團隊
由(1)乾式腦波電極、(2)多通道腦波機、(3)控制磁波刺激器之腦波人機介面演算法三個部分所組成,結合AI、VR、TMS等技術用於中風復健。
D08 運用於中風個案之混合實境上肢創新復健系統 義守大學、元啟國際科技、酷愛迪創意科技
李秉家教授團隊
團隊將遊戲化中風上肢復健活動導入頭戴式擴增實境設備,有利於提振患者復健動機,具有定位良好、配戴舒適、不易搖晃、手勢控制直觀等優點。
D09 iXentric AI加值醫療資訊智慧化整合平台 成功大學、成大附醫
蔡依珊主任團隊
iXentric AI加值醫療影像專案管理平台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活化PACS系統上大量高研究價值的醫學影像及報告,搭載標註工具功能且能輸出圖像座標供AI訓練。
D10 精準用藥:一機在手隨時掌握 高雄長庚紀念醫院
許茜甯藥師團隊
以智慧手機為平台的雲端智慧化用藥暨健康管理系統(SmartMed App),可設定個人化用藥提醒與用藥頻次紀錄,協助病人用藥安全與遵從性。
D11 大量傷患事件處置模擬系統 三軍總醫院
陳穎信醫師團隊
此系統可模擬災難大量傷患事件場景,使用者可模擬擔任負責指揮之人員,可使用自由視角觀看全場,以利培養大量傷患指揮人才,以期未來發生大量傷患事件時可有效降低傷亡及人民財產損失。
D12 跨領域的科技應用迎戰醫療量能 高雄榮民總醫院臺南分院
吳孟潔中階醫務管理師團隊
利用iOT裝置可及時針對員工出勤、體溫警示等達到有效的控制,於疫情時代降低非必要醫療人力成本。
D13 以腦波技術實現偏頭痛的精準治療 臺北榮民總醫院、陽明交通大學
王署君講座教授團隊
發現偏頭痛客觀評估指標,使偏頭痛患者在接受常規預防性治療前,進行腦波評估,將可進行精準化預防性治療。
D14 兒童聽損全方位解決方案:結合新世代基因體工具及臨床大數據賦能兒童聽損之精準醫療 臺大醫院
吳振吉教授團隊
以「新世代基因體工具」及「臨床大數據」建立病因確認、疾病預後、治療追蹤等全方位聽損基因導向與臨床診斷精準醫療系統。
D15 川崎症血管炎消失的全球創新治療 高雄長庚紀念醫院
郭和昌主治醫師/教授團隊
團隊將類固醇脈衝治療在已退燒或是已過治療急性期之川崎症的冠狀動脈瘤上,有效抗血管發炎作用、抑制冠狀動脈發炎與持續擴張,使用「相同的藥物及相同的劑量」於不同疾病時間點與適應症,改善臨床治療重大問題。
D16 即時頭頸部軟組織超音波導引精準檢查與治療 亞東紀念醫院
廖立人醫師團隊
團隊利用即時超音波導引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結合超音波檢查的結果,指引後續的治療,開發即時超音波導引下治療模式,精準治療良性頸部病灶。
D17 鼻咽癌的智慧免疫監測與客製化的免疫細胞療法 亞東紀念醫院
邱彥霖主任團隊
有別於傳統組織切片的侵入性採檢,利用流式細胞儀技術,以健康個體資料庫與NPC資料庫訓練NPC預測模型,預測成功率達80%以上。
D18 新型舌頭導引裝置治療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改善血氧並減少裝置副作用 三軍總醫院
陳廣興主治醫師團隊
以全數位製程結合新設計,誘導舌頭擺放正確位置,軟顎靠板輔助吞嚥功能訓練,下顎舌頭導板避免舌頭低位擺放,增加裝置於口內穩定性並輔助口腔肌肉功能訓練。
D19 給藥安全的強勢回防-臨床藥物影像鑑別系統 中山醫附醫
黃鏡樺組長團隊
自行開發的AI動態3D影像技術「晰膜SEMO」,可精準快速辨識針劑型藥物,改善傳統人工進行確認藥物正確之流程,藉以提升用藥安全。
D20 跨機構主動型藥事照護服務-遠距藥事照護的導入應用 員榮醫院
劉孟基主任團隊
利用多田系統結合專業藥品資料庫MicroMedex ,針對長照機構提供遠距藥事照護服務,作業流程提升用藥照護品質。
D21 無接觸毫米波生理感測雷達運用於防疫專責病房防跌及生命徵象感測 小港醫院
郭昭宏院長團隊
利用雷達偵測病人姿態及生命徵象,進行跌倒及呼吸心跳感測,並能及時通知照護端。體積小、準確度高與隱私佳。
D22 精準生技股份有限公司 精準生技 免疫細胞療法的新創公司,主要核心技術為免疫細胞的分離及體外增殖,在無菌程序下,以細胞激素活化自體免疫細胞並以體外培養方式增殖,成為一種具有毒殺癌細胞能力的免疫製劑。
D23 光學針灸自動計數回收盒 中國醫附醫
黃升騰主治醫師團隊
『光學針灸自動計數回收盒』可回收與計數針灸針具,解決針灸漏針的病安風險。
D24 化療小幫手-化療便利衣 亞東紀念醫院
李曉雯護理師團隊
做為病人化療時舒適的衣著選擇,亦能方便護理人員檢視化療輸液管路進行照護,維持病人舒適的同時,也能減少護理工作負荷。
D25 一滴血檢驗鐵調素精準檢測川崎症 高雄長庚紀念醫院
黃瀛賢主任團隊
利用機器學習演算法利用建立了一套診斷模型軟體,透過檢測鐵調素基因甲基化程度以預測川崎病的進展,對診斷川崎症具高準確度與靈敏度。
D26 遠距AMI智慧救護平台 中國醫附醫
張坤正內科系副院長團隊
導入具12種不同心率不整及急性心肌梗塞心電圖之全天候人工智慧輔助遠端 STEMI 檢測系統可提升院前 STEMI 診斷的速度與精確性,能縮短從接觸病人到治療的時間,讓 STEMI患者儘早接受血管再暢通治療。

新藥與疫苗

編號 展出主題 展出單位 項目簡介
E01 以AXL與MERTK為標的之癌症免疫療法藥物 國衛院
顏婉菁研究員團隊
小分子化合物BPR5K230為AXL與MERTK雙重激酶標靶抑制劑,在抑制AXL與MERTK激酶活性和對TYRO3的選擇性,皆優於進行臨床二期試驗之競爭藥品Ono-7475。
E02 AI平台開發蛋白質降解新藥 安宏生醫 安宏生醫以AI技術建立藥物設計模型,應用於新型藥物研發,開發全新小分子先導藥物,其建構人工智慧新藥研發平台AIMCADD,能夠在短期內(六個月)高效的篩選出Lead化合物。
E03 普睿思股份有限公司 普睿思 生物資訊整合解決方案的專業顧問公司,以獨家AI設計邏輯建立新藥設計軟體PRAEXISIO,優化新藥設計服務,克服藥物設計的高失敗率,為客戶提出最好的候選藥物。
E04 降低新冠肺炎感染之新中藥複方「淨冠方」 陽明交通大學
許中華教授團隊
根據古代醫學文獻製作新穎中藥方劑,用於預防SARS-CoV-2病毒感染的功效和機制。
E05 奈米藥物眼藥水平台應用於眼部血管新生病變治療 臺北醫學大學
曾靖孋教授團隊
含奈米藥物之眼藥水,利用玻尿酸(HA)搭載gp胜肽(gp91)製成奈米顆粒,以點眼藥的非侵入方式給藥,可用於眼部血管新生疾病治療。
E06 以胞外HSP90α做為標靶發展人源化抗體HH01之新穎抗癌策略 國衛院
黃智興研究員團隊
團隊以癌症纖維化相關蛋白胞外熱休克蛋白90α (eHSP90α)為標靶,研發出人源抗體HH01,HH01與化療藥gemcitabine之組合使用可以造成間質增生性腫瘤快速萎縮。
E07 以一種新穎的單株抗體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 中國醫附醫
蔡嘉哲教授團隊
團隊從牙周致病菌中找到一段具有診斷潛力的序列胜肽,用來作為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之抗原,此新穎的血清檢查方法可增加診斷的敏感度及特異性。並針對此胜肽發展並設計出一新穎性單株抗體,目前於動物實驗中證實具有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之潛能。
E08 以甲基化EGFR為三陰性乳癌腫瘤生物標記及癌症標靶 中國醫附醫
王紹椿教授團隊
團隊發現三陰性乳癌重要生物標記與癌症標的me-R198, 200,其專利抗體能專一辨認此位點做為三陰性乳癌精準治療療法。
E09 治療性CD24人源化單株抗體藥的抗腫瘤轉譯應用 中國醫大
王陸海講座教授團隊
團隊經軟體模擬抗體人源化方法,成功設計第一代人源化抗CD24單株抗體HH-01-46,目標治療三陰性乳癌,動物實驗顯示能顯著抑制腫瘤生長,兼具抗癌與調整腫瘤微環境之效能。
E10 奈米化極度水溶性幾丁聚醣在過敏性鼻炎的應用 中國醫附醫
王志堯兒童醫院院長團隊
奈米化極度水溶性幾丁聚醣(extensive water-soluble chitosan, EWSC)透過抑制NGF達到降低過敏的效果,可開發為治療過敏性鼻炎鼻噴劑產品,也可與現有臨床治療藥物搭配,提供治療過敏性鼻炎藥物另一種選擇。
E11 一種定量肝殘餘功能的檢驗方法與其新穎肝受體造影檢驗藥劑 核能研究所
王美惠簡任研究員團隊
團隊發現在六聚乳醣對肝臟實質細胞的肝臟受體有標靶性,透過放射標定六聚乳醣,於肝臟惡性腫瘤呈現低密度吸收,於肝臟良性腫瘤或正常組織呈高密度吸收,此技術可判定肝病的嚴重程度。
E12 葡萄糖胺胜肽化合物用於治療肝臟代謝異常之用途 亞東紀念醫院
林裕誠主治醫師/副教授團隊
葡萄糖胺胜肽化合物MDP及其衍生物mifamurtide,可增強肝臟細胞自噬活性,進而減少肝臟的脂滴堆積與纖維化。
E13 非酒精性脂肪肝及化療心毒性的新穎治療方法 陽明交通大學、國衛院、林口長庚紀念醫院
蔡亭芬特聘教授團隊
BPRCI0058S0能有效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脂肪肝炎、能有效維持血糖恆定、有效預防化療藥阿黴素引發的心毒性、肝毒性、及惡病質。
E14 工程改質標靶外泌體搭載雙功能藥物應用於精準癌症治療 中國醫附醫
周德陽院長團隊
開發CAR-exosome技術,以細胞產生之exosome作為藥物載體,並將exosome經修飾成具標靶導向之載體。
E15 基因修飾之腫瘤抗原增強樹突細胞治療實體癌效果 中國醫附醫
周德陽院長團隊
利用多重組合siRNA減少MSI1的腫瘤抗原表現量製成的樹突細胞疫苗,能有效改善治療原位惡性膠質母細胞瘤、三陰性乳癌腫瘤以及黑色素瘤等實體癌之效果。
E16 廣效抗癌且高安全性之INSP奈米標靶藥物技術平台 中國醫附醫
江智聖助理教授團隊
以伏剋藻(fucoidan)作為結構的主成分,篩選出特定材料精準調控水/油界面,開發出新的INSP藥物包覆平台技術,能將藥物包覆形成結構穩定的奈米藥物載體。
E17 開發第二型肺泡類器官用於肺纖維化治療 中國醫附醫、中亞聯大
方信元副院長團隊
開發肺臟去細胞化細胞外基質(Lung-derived decellularized extracellular matrix,LdECM)水膠,作為類器官生產之培養基質,使類器官更貼近最終組織成份微環境下形成富含前驅細胞之成品,提升修復受損肺泡組織之能力。
E18 標靶癌幹細胞轉錄因子PBX1之完全新創小分子藥物開發 臺北醫學大學
沈耀安助理教授團隊
開發小分子藥物T417,能專一性阻斷PBX1與下游基因的結合,為first-in-class轉錄因子抑制劑,對於多種癌症皆能有效抑制腫瘤生長。
E19 NEAT1反義寡核苷酸作為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的治療藥劑 中研院
郭紘志研究員兼副所長團隊
NEAT1-ASO在ALS神經細胞與類器官平台能顯著改善ALS相關病徵,並在動物模式驗證可有效延緩下肢肌肉功能失調,給ALS病人帶來希望。
E20 對抗漸凍人及相關神經退化疾病的結構專一型單株抗體 中研院
陳韻如研究員團隊
團隊發現僅存在於ALS、額顳葉失智症(FTD)、和阿茲海默症(AD)患者中的錯誤摺疊TDP-43寡聚體具有神經毒性,並製造專一特異性單株抗體,能顯著改善小鼠模型運動功能障礙,並增加脊髓中運動神經元存活數量。
E21 抗鎖鏈蛇蛇毒(RVV-X)單株抗體藥物對血栓形成之預防應用 花蓮慈濟醫院
陳立光主任團隊
針對鎖鏈蛇毒開發IgG單株抗體,除可有效中和鎖鏈蛇咬後之血液毒素外,亦有潛力發展應用於因凝血功能異常導致血栓之疾病治療。
E23 新型聚醣奈米粒子作為疫苗載體及佐劑 國防醫學院
楊震中副組長暨研究員團隊
開發一種奈米載體和褐藻醣膠和幾丁聚醣衍生物等具生物相容性的疫苗佐劑(FqC-Nps),可強化疫苗免疫反應,降低疫苗的毒性及施打次數,亦可擴大至癌症藥品的載體。
E24 多功能花菁染料基質之腫瘤診療探針開發 原能會核研所
彭正良副研究員團隊
開發多功能花菁染料基質之腫瘤診療探針(DOTA-NIR790)為單一分子同時具有近紅外螢光與核子醫學影像之腫瘤偵測能力,與腫瘤光熱治療或同位素標的放射治療之能力。
E25 新穎廣效型抗冠狀病毒藥物的開發及策略應用 中興大學
侯明宏教授團隊
利用非典型蛋白質交界面作為藥物開發位點,並選定冠狀病毒之核殼蛋白為目標。並結合大數據虛擬藥物資料庫、結構生物學與細胞生物學等工具,開發廣效性冠狀病毒抑制之小分子藥物。
即刻預約洽談 ☝
預先登錄入場觀展

※系列活動資訊

InnoZone創新創業講堂

InnoZone新創Roadshow發布會

| 新創諮詢站 |
不知道財會稅務該如何規劃? 想諮詢專利如何佈局?
新創幫鏈結國內指標財會及法律事務所提供諮詢輔導服務,歡迎洽詢 ▸點選申請 

 

每一個新創研發突破與進展,都是點燃產業新布局的前兆與引信
這些訊息與動態過往只能隱沒在龐雜的新聞資訊浪潮中
新創幫.幫新創 每週三發行 帶您先馳得點、掌握機會、探勘新創合作商機

Copyright Ⓒ 2021 生策會.生策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Button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影音.文字.圖表.數據等) ,均屬於本中心或各該新創企業團隊之專屬財產,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 <完整資訊>
財團法人生技醫療科技政策研究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2 - 2024 Research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Policy (RBMP).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