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新創技術
六種腸音特徵 評估術後腸功能恢復
2021-07-13

微型可攜之無線監測器,具非侵入、即時、連續性量測等優勢,可擷取出六種腸音特徵(發生頻率、持續時間、腸音最大峰值、中心頻率、聲音指數、腸音簇比率)作為評估參數,透過演算法除雜訊及增強腸音事件,可有效量化判讀……


| 奇美醫學中心 陳貞吟部長、王志中副院長、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林伯昰特聘教授 |
 

▌可避免傳統聽診主觀誤判情況

麻醉手術後,腸道蠕動會被暫時性抑制,不當的術後進食,會增加噁心嘔吐、腹脹甚至腸阻塞的風險。臨床上大多仰賴醫生使用傳統聽診器來檢測病人的腸胃蠕動音,無法客觀評估及長期監測,容易造成主觀誤判的問題。透過創新「智慧型」術後腸功能恢復監測評估系統,可長期監測腸音並自動評估恢復狀態,於術後加速康復療程 (ERAS),協助醫師判斷腸道恢復情況,以指導病人接受經口攝取營養,達到精準的臨床照護。亦可節省醫療人力,使醫護人員能客觀的監測腸音,幫助臨床人員了解腸道病程進展以適當決策,進而及早介入治療,避免醫療延誤。
 

▌能長期監測腸音並自動評估恢復狀態

由奇美醫院與陽明交通大學跨領域研究團隊研發的「智慧型術後腸功能恢復監測評估系統」,包含智慧型無線腸音監測器與腸音分析軟體。智慧型系統具備微型可攜、無線、非侵入、即時且連續性量測訊號並具降噪功能等優勢,可自動偵測腸音事件,並擷取出六種腸音特徵(腸音事件發生頻率、持續時間、腸音最大峰值、中心頻率、聲音指數以及腸音簇比率)作為評估參數。使用高階統計碎形分析演算法(high-order statistical fractal dimension algorithm)來抑制以往難以處理的環境噪聲及干擾雜訊,並有效增強收集腸音事件以進行量化與抽取相關特徵,經過臨床測試,確認即使在環境吵雜的手術恢復室也可有效的連續監測病人的腸音;此外,進一步透過輻射基底類神經網路(Radial basis function neural network)技術的人工智慧學習,自動擷取腸音特徵,提升降噪功能與判讀正確性。配合術後腸功能恢復的臨床研究,將腸音訊號收集並建立判讀依據,對術後腸道恢復狀態的診斷進行客觀分析,自動評估術後恢復狀況

 

▌技術強項與優勢

  • 發展特殊抑制環境噪聲機構及演算法來有效增強收集腸音事件;排除不規則性的腸音生理訊號及低再現性特點;避免醫護人員主觀判斷而造成判斷差異。
  •  
  • 透過自動腸音特徵分析及人工智慧技術,輔助醫護人員更方便客觀的預測區別腸道功能異常的可能性,降低電腦斷層攝影或進行腸內視鏡等微創手術的再次檢查,減少醫療資源的浪費。


 ▌開放那些合作項目?

研發及生產合作、投資合作、銷售合作、技術授權

 

 了解更多詳情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影音.文字.圖表.數據等) ,均屬於本中心或各該新創企業團隊之專屬財產,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 <完整資訊>
財團法人生技醫療科技政策研究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2 - 2024 Research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Policy (RBMP).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