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庚大學蔡孟燦教授團隊與臺大、林口長庚醫院共同以光學同調斷層掃描技術(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為核心,開發出3D皮膚斷層掃描儀。擁有專利的皮膚掃描探頭,可提供穩定、大範圍的成像,且影像可上傳至雲端資料庫,透過演算法將關鍵資訊轉化為參數,作為皮膚治療前後的客觀成效評估。目前該產品已完成商品機,將分為兩階段上市,預計2023年完成TFDA二類醫材許可... |
現行臨床進行皮膚診斷有兩大主流,也就是皮膚鏡與超音波影像,然而,皮膚鏡無法觀察到表皮下結構與微血管影像,而超音波影像解析度也無法看出皮膚立體結構的細微變化,導致錯失發現皮膚疾病的黃金時刻。長庚大學蔡孟燦教授團隊與臺大、林口長庚醫院為突破上述限制,共同以光學同調斷層掃描技術(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為技術基礎,開發出非侵入性、可攜、高解析度、且可快速成像的3D皮膚斷層掃描儀,提供全方位影像,讓使用者秒懂肌膚大小事。
專利皮膚掃描探頭 成像廣、穩、清 目前OCT技術主要應用於眼科市場,透過光學掃描可以獲得眼球前房或視網膜影像。然而在臨床上,皮膚科應用之OCT架構與眼科不同,蔡孟燦提到,為了能夠量測不同皮膚部位,團隊利用特殊光學設計,讓探頭能擷取大範圍的背向散射光,而這也是專利皮膚掃描探頭的關鍵。 為了穩定成像,團隊花了6年的時間不斷進行測試與修改,最終使探頭與皮膚能緊密貼合,在探頭移動掃描不同部位時能維持成像品質不受影響,大幅提升成像的廣度、穩定度與清晰度。
蔡孟燦表示,構成光學皮膚掃描儀的四項關鍵零組件,雷射光源、掃描探頭、高速光譜儀與光纖干涉儀,團隊皆具有自主設計開發的能力,因此在售價更具有競爭力,可攜、輕便的系統也是目前其他皮膚OCT無法達到的產品特性。 雲端演算法產出皮膚參數 提供治療前後成效評估 受測者透過掃描儀獲得皮膚三維結構影像及皮下三維微血管脈絡影像後,可以USB 3.0連結至電腦顯示影像結果,並上傳至雲端皮膚資料庫,藉由雲端演算法,可將受測者的皮膚紋理、角質/表皮厚度、毛孔尺寸與膠原蛋白含量,轉譯成真實反映受測者表皮下的膚質數據,作為皮膚治療前後的客觀成效評估。
衍生新創公司 光學皮膚掃描儀將分階段上市 在價創計畫支持下,團隊已於今年3月衍生新創公司-芯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來將致力於光電醫療器材開發。而光學皮膚掃描儀目前已完成產品商品機,並通過符合醫療器材法規所需要的所有安規認證項目,2022年9月會以非醫材版本先進入市場,預計2023年完成TFDA二類醫材許可。
※系列報導: |
※本文由生策中心新創幫編輯群採訪撰寫(口述:蔡孟燦教授 執筆:張家瑋)。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 |
Copyright © 2012 - 2025 Research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Policy (RBMP).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