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規健康檢查中,腹部超音波經常是必備項目。但你是否思考過,為什麼這個「聽不到的聲音」可以用在醫學檢查?從探頭收發的聲音,又是怎麼轉變為視覺影像?在開發手持式超音波裝置上,又有哪些必須突破的技術關卡? |
Q: 什麼是超音波?為什麼可以用來做醫學檢測? 一般人類耳朵可以聽到的聲波頻率約在20Hz(赫茲)到20kHz之間,若聲波頻率超過20kHz就可稱為超音波(Ultrasound)。 雖然人類聽不到超音波,但像是蝙蝠、海豚等動物的耳朵構造與人類不同,不但聽得到超音波還能夠加以利用。例如蝙蝠之所以能在夜晚快速、精準地飛行,就是先向周遭發出超音波訊號,再根據反射回來的狀況進行定位與物體識別。潛水艇上的聲納系統,也是使用同樣的原理。 由於超音波具備非侵入、無輻射之優點,還可穿過肌肉等組織,讓醫生即時的透過超音波影像了解病患的身體狀況,醫學上,可應用在急重症、病房以及婦女懷孕時的常規產檢。市調機構MarketsandMarkets指出,隨著高齡化罹病人口增加,加上心臟科應用的超音波診斷設備導入AI輔助影像分析與軟硬整合的技術進步,預計2023年以後心臟血管診斷應用的超音波市場規模將超過在婦產科的應用。 Q: 超音波檢測結果為什麼能夠產出影像? 超音波檢測系統的主要元件包括探頭、超音波發射器晶片(TX)、超音波接收器晶片(RX)和成像處理器(FPGA),如下圖所示:
超音波檢測之所以能形成影像,靠的就是這些元件的分工。首先,發射控制器產生符合探頭頻率之脈衝,同時產生正負高壓給予TX晶片。這些電子訊號再透過壓電傳探頭轉換為聲波傳遞進入檢測標的(如:人體組織);這些聲波經過人體組織後產生出來的反射聲波,被探頭接收到後再轉換為電子訊號。 這些類比形式的電子訊號隨後進入RX晶片轉換為數位訊號,再由成像處理器(通常使用FPGA搭配演算法)進行波束成像運算(Beamforming)、解調、濾波以及LOG壓縮等,最終再將運算處理結果輸出到傳輸介面上進行影像顯示。 Q: 手持式超音波跟傳統機台有何不同?技術門檻在哪裡? 就像人手一支的智慧型手機,手持式超音波裝置也必須靠電池才能運作,因此超音波檢測的耗電程度將會決定裝置的真正使用時間。此外,當裝置變小,也意味著散熱和晶片尺寸都會受限,影響檢測的品質。 李建儒團隊的技術成果,是在維持128通道高成像品質的同時,又能將裝置重量控制在250克的目標內,還能延長裝置的使用時間。首先,團隊利用集成化TX、RX晶片,大幅降低訊號處理晶片所佔據的空間。其次,團隊還開發出自適性電源控制機制,節省手持超音波在非使用期間的能耗,將可使用時間從原本的1個小時(連續使用下)延長為100分鐘。
※系列報導:
|
Copyright © 2012 - 2025 Research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Policy (RBMP).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