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新創技術
【手術導航系統:技術開發篇】陽明交大林慶波發展神經追蹤演算法,精準描繪腦部各類神經走向
2023-08-08

林慶波教授團隊開發的神經追蹤演算法,可以描繪出腦部各類功能神經的走向分佈,協助神經外科醫師在移除腦瘤部位時,還能為患者保留術後最多的腦部機能。目前這項技術已經跟國內的台北榮總、振興醫院合作,未來也可望發展成手術導航系統,嘉惠更多的腦癌患者...

大腦是人體中少數無可取代的器官,發生病變時也需要特別小心處理。然而,臨床上一旦患者的腦部細胞出現不正常增長而形成腦瘤,執行手術的醫生就得面臨徹底清除病灶和保留生活功能之間的兩難。

陽明交通大學特聘教授林慶波解釋,發生在腦部白質區、大部分為惡性的膠質瘤,肉眼可辨別的部分僅為核心,但週邊仍呈現白色的部分也可能含有癌細胞。因此,為了徹底清除病灶,神經外科醫生均會擴增切除範圍;但切除範圍愈大,患者的腦部功能受損也愈嚴重,尤其若是切除了連接腦部各功能區的神經系統,將會造成難以回覆的損害。

腦瘤切除手術若傷及神經系統,損害將難以回復

長期研究腦神經連接組(Brain Connectome)的林慶波表示,在大腦的白質組織裡隱藏著密密麻麻的神經路線,其重要性不亞於大腦皮質區。他舉例,臨床上許多腦中風病患的大腦功能都相當完整,真正的病因反而是神經系統壞死。然而,在腦瘤切除手術中,醫生往往只能憑著經驗和觸覺摸索腦神經網路,發生失誤的風險相當高。也因此,現代神經外科手術的重點,已經從完整移除癌細胞,轉為最大限度維持腦神經系統的完整性。

目前所有的醫學影像技術中,只有藉由觀測體內水分子擴散情況的擴散磁振造影(diffusion MRI, dMRI),可以描繪出神經纖維束的組織結構。然而,現有技術只能使用單一參數進行神經追蹤,可能會誤判神經束的走向,更沒辦法辨認個別功能神經組織的差異。對此一問題,林慶波發展出獨門的神經追蹤演算法,可以精準得出各類神經纖維的走向分佈,讓醫生在清除腦瘤病灶的同時,也能替患者保留最大腦部功能。

※腦部各分區神經的走向分布,在林慶波教授團隊所開發的演算技術下,分別將語言、運動及視覺功能神經束完整呈現。(來源:林慶波教授團隊)

林慶波指出,這項技術的利基點,在於找出各類神經束的特定關鍵參數。團隊是以老鼠的視神經模型為基礎發展雛型,再透過人腦標本的解剖觀察、正常人大數據模擬、再經由臨床外科手術驗證,確認演算法的正確性。2022年時,林慶波團隊又克服了腦部水腫問題,優化後的演算法可以有效地將水腫區域的訊號移除,進而更細緻地描繪腦部神經系統走向。

※相較傳統的神經追蹤方法(a,b),林慶波團隊透過優化的演算法客服了腦部水腫問題(c),並透過5年後的術後追蹤(d)驗證了其準確性。(來源:林慶波教授團隊)

這項技術最直接的效益,就是大幅提升神經外科手術在術前規劃的品質。林慶波解釋,在dMRI影像搭配演算法分析後,除了可以在術前向患者展示顱內的具體結構和病灶定位,更可以展示受影響功能神經束的位置和變化,協助醫師和患者了解術後功能恢復的程度,擬定更完善的手術策略。

創新神經追蹤演算法有望發展成術中導航系統

目前該追蹤演算法已經應用在200例以上的膠質瘤手術,透過術中的驗證,演算法的準確度已可達到95%以上,更獲得台北榮總和振興醫院神經外科採用,作為術前規劃擬定的重要參考。從這技術所衍生的專利,也在2021年以超過800萬元的金額技術移轉給台灣愛謹科技。

基於目前的成果,林慶波下一步希望能跟台灣廠商合作,發展出腦神經的手術導航系統。他認為,腦部手術的手術視野原本就十分狹窄,若能結合動態捕捉和3D定位技術,達到術中的多模態引導,將能協助執刀醫師得到更廣闊的手術視野,手術也能執行地更為精準。

※林慶波教授團隊的神經追蹤演算法技術獲得第17屆國家新創獎「學研新創 – 智慧醫療與健康科技」肯定。(圖片來源:新創幫網站)


林慶波小檔案來源:新創幫網站、林慶波
現職 陽明交通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 特聘教授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教學研究部 主任
學歷 臺灣大學電機研究所博士
經歷(摘錄)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高齡與健康中心副主任
相關專利 (已獲證)台灣:1件、美國:1件、中國大陸:1件
國家新創獎獲獎紀錄 第17屆(2020年):學研新創-智慧醫療與健康科技
第19屆(2022年):學研新創-智慧醫療與健康科技
第19屆(2022年):新創精進獎

※系列報導:

※本文由生策中心新創幫編輯群採訪撰寫(口述:陽明交大林慶波教授團隊 執筆:蔣士棋)。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影音.文字.圖表.數據等) ,均屬於本中心或各該新創企業團隊之專屬財產,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 <完整資訊>
財團法人生技醫療科技政策研究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2 - 2025 Research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Policy (RBMP).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