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克氏鋼釘(K-wire)進行骨折復位,在四肢骨折手術中十分常見。然而,如果在傷口癒合期間克氏鋼釘發生滑脫,很容易造成錯誤癒合、血管神經的二次傷害。明志科技大學胡志中助理教授開發的固定裝置,可以防止克氏鋼釘發生滑脫,將二次傷害的發生機率降至最低... |
在日常運動、騎乘機車、甚至只是步行的時候,難免因為意外使身體受傷。當四肢骨骼因而受到外力撞擊就會產生骨折,需要進行手術處理。如果四肢骨折的情況不複雜,目前臨床上的標準處置方式為在開刀房中先進行閉鎖式復位,再以至少2隻克氏鋼釘經皮穿刺固定骨折部位,待骨折部位固定後於皮膚外側剪斷克氏鋼釘,再以石膏固定手臂。 由於操作簡單且應用廣泛,克氏鋼釘的最大直徑逐漸從3毫米(mm)增加到4毫米以用來固定骨盆骨折、肱骨骨折等應力較大的骨折,也常被用在骨科手術中臨時骨折塊的固定。然而,由於克氏鋼釘沒有螺紋,容易產生滑動或偏移,反而造成其他更難解決的併發症。 克氏鋼釘若出現鬆脫,容易造成患者二次傷害 明志科技大學助理教授胡志中舉例,克氏鋼釘穿刺在四肢上時,可能會旋轉而刺穿附近皮膚,或者是向外鬆脫使骨骼失去固定效果造成錯誤癒合,還可能往內滑入,傷害到重要的神經血管。 更麻煩的是,這些併發症都要等到至少2周的復原期經過,患者回診拆除石膏時才會顯露,但此時傷害已經造成,只能再次進行手術補救。胡志中估計,因克氏鋼釘固定不良而產生的二次手術需求,大約佔整體克氏鋼釘手術的2至3成。
為了解決此一問題,胡志中發明了克氏鋼釘的固定結構,防止其發生鬆脫。他設計了包含上下兩個穿孔通道的固定座,而且各個通道也搭配了可鎖緊的止付螺絲。在臨床應用上,先將固定座上半部的通道穿過固定骨折部位用的克氏鋼釘(上圖左,紅色部分),並旋轉固定座至合適角度。 在所有克氏鋼釘都安裝完固定座後,另使用一支適當粗細的克氏鋼釘(上圖左,藍色部分)當作連接桿,橫向穿過固定座下半部加以連結。最後,再將止付螺絲鎖緊,直到及所有固定座和克氏鋼釘不再鬆動即完成固定。 人體試驗結果顯示,受試者傷口復原效果十分良好 這個簡單的裝置,可以提供至少二支克氏鋼釘穿過及一支連接桿穿過,將鄰近的克氏鋼釘連結成一穩定的結構,以達到穩定固定的效果。在兩期的IRB人體臨床試驗中,收治了35名肱骨髁上骨折的兒童,進行同側(lateral pin)與異側(crossed pin)的克氏鋼釘固定。在術後回診追蹤一年後,發現這35位受試者在鋼釘拔除後都沒有發生嚴重不良事件,與未固定克氏鋼釘時約30%的二次手術需求相比,效果十分良好。
※系列報導:
|
Copyright © 2012 - 2025 Research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Policy (RBMP).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