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新創技術
【第20屆國家新創獎授獎典禮專題】掌握跨域整合能力、AI醫療、數位應用趨勢,學研、臨床新創技術攻克醫學難題!
2024-01-02

台灣有許多表現亮眼的生醫創新技術,都是從學術單位、法人研究機構或各地醫療院所中誕生,也讓學研新創、臨床新創兩大領域,成為各方團隊展現技術實力的兵家必爭之地...

鼓勵臨床醫師與學研團隊解決臨床需求,攻克疾病治療方法!第20屆國家新創獎經過歷經90位評審、歷時三個月的審查,在2023年12月27日為學研、臨床新創類別的獲獎團隊授獎。

專家評審團在審查過程中,看見國內臨床與學研創新趨勢特別著重癌症治療、心血管、高齡化疾病等領域,結合AI醫療、數位系統等跨領域模式,為醫療現場帶來顛覆性的創新。年度獲獎數量前三名的機構分別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長庚醫療體系、臺大醫院及所屬分院。

學研新創展現跨領域整合能力、臨床新創使用大數據攻克癌症、憂鬱等醫學難題

總覽本年度學研/臨床團隊的申請主題,在癌症部分,針對肺癌、肝癌、婦癌、前列腺癌、胃癌、腦癌等對台灣人民造成極大威脅的癌症,提出了創新手術、藥物、細胞治療、標靶治療,以及預防化療過程誘發神經病變等副作用的新技術。

至於心血管與腦中風疾病領域,創新提案包含以AI預測心臟衰竭風險、輔助診斷動脈粥狀硬化。此外,因應高齡化社會趨勢,在巴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骨質疏鬆症、視網膜退化等高齡族群的常見疾病,也有許多學研與臨床團隊提出創新解方。

學研新創獎吳麥斯召集人表示,本屆學研新創在7大技術領域共有75項技術與產品獲得委員推薦,得獎團隊大多以跨領域方式,結合了生醫、電機、資訊、半導體、材料開發等不同技術,相較以往更能切中臨床第一線的需求與痛點。

※國家新創獎學研新創類吳麥斯召集人

臨床新創獎張文瀚召集人表示,本年度共有65項創新技術、產品和服務獲得委員推薦。臨床新創結合了臨床豐富經驗與科研創新成果,從挑戰癌症早期診斷、憂鬱症精準治療等尚未攻克的醫學難題,到建置大數據分析模型來輔助臨床決策,以及開發各種輔具、產品解決現行臨床困境,都已累積相當的數據與實證,值得讚許。

※國家新創獎學研新創類召集人張文瀚(中)

中國附醫共16項技術獲獎數量最多,長庚、臺大運用AI偵測心血管、胃臟罹病風險獲評審肯定

本年度獲獎數量最多的學研/臨床機構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共有16項技術獲獎,獲獎技術包括腦中風及心血管疾病創新治療方案,例如用AI輔助診斷腦中風、以幹細胞外泌體治療腦中風等,此外也有強化免疫治療、中子治療對腫瘤的效果等癌症相關創新。

數量第二多的機構為長庚醫療體系共15項技術獲獎,多數與AI醫療有關,例如以AI偵測冠狀動脈阻塞風險、兒童過敏風險評估、上消化道異物偵測等。

數量第三為臺大醫院及所屬分院共11項技術獲獎,同樣以AI醫療為大宗,包含以AI辨識胃癌早期病變、將AI導入腹膜透析病人照護等。第四為陽明交通大學共有8項技術獲獎,項目內容較為多元,例如以異體幹細胞治療肺纖維化,以及在帕金森氏症等神經退化疾病的創新治療等。

迎擊肺纖維化、洗腎風險等巨大醫療痛點 5新創團隊在技術發表會展現雄厚實力

本屆授獎典禮也特別邀請5個學研/臨床新創團隊進行技術發表,向外界展現研發實力,包括:

陽明交通大學傅毓秀教授利用異體移植的人類臍帶間質幹細胞,治療無法修復逆轉且存活期間僅3年的肺纖維化,技術具備高產量、高穩定度、高安全性等特色,在動物實驗中發現不到一個月竟可修復再生肺部組織細胞,為患者帶來曙光。

※陽明交通大學傅毓秀教授

中央研究院呂仁研究員利用小分子藥物將人類纖維母細胞誘導為視網膜前驅細胞,將其用於感光細胞退化疾病的治療,在臨床應用中具有便利性和低成本的優勢,在動物實驗中已驗證了其治療效果,讓病人有機會恢復黑白和彩色視覺,提供更全面的視覺體驗。

※中央研究院呂仁研究員

臺北榮總郭振宗主任以人工智慧物聯網(AIOT)開發洗腎心衰竭風險預判技術,讓醫生可依序洗腎過程中的數據和病徵及時給予醫療處置,降低洗腎病人的再住院率與死亡率,使洗腎風險顯著降低。

※台北榮總郭振宗主任

花蓮慈濟醫院許文林副院長開發的急救資訊管控系統「智能9號」整合了急診救護流程指引(ACLS)與智慧藥櫃,有效減少錯誤發生,搶救後病人存活超過24小時的比率提升1.37倍。

※花蓮慈濟醫院許仁駿主任(許文林副院長團隊)

中央研究院林君榮教授開發出平衡型核苷轉運蛋白(ENT1)抑制劑,可以調節大腦中腺苷的平衡,改善神經細胞能量缺乏狀況,進而保護神經細胞免受退化和損傷,有助於針對阿茲海默症等神經退化性疾病進行更有效的治療。

※中央研究院林建宇博士(林君榮教授團隊)

本屆學研新創獎得主、陽明交大應用化學系特聘教授陳俊太表示,除了要感謝評審的肯定與紡織研究所一路上的支持,最重要的是要感謝實驗室所有成員,包括博士後研究員、研究生還有大學部專題學生的幫忙,許多創新點子都是這些學生貢獻的。陳俊太認為,國家新創獎對學研單位是很重要的曝光管道,像這次的得獎技術已經有業界希望合作,對所有夥伴是很大的鼓舞。

本屆臨床新創獎得主、臺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部社區復健精神科主任李正達表示,很高興能夠獲得評審的肯定,精神醫學的研究是一條很辛苦的路,尤其要將既有的醫師主觀判斷轉為客觀的訊號數據分析,對所有團隊成員都是很大的挑戰。李正達補充,團隊非常了解這項技術還有很多可以更好的地方,所以不會停止研發的腳步,希望未來能夠造福更多受精神疾病所苦的患者。


※系列報導:

※本文由生策中心新創幫編輯群採訪撰寫(執筆:蔣士棋、黃宜稜)。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影音.文字.圖表.數據等) ,均屬於本中心或各該新創企業團隊之專屬財產,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 <完整資訊>
財團法人生技醫療科技政策研究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2 - 2024 Research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Policy (RBMP).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