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新創技術
打造陶瓷椎蘢醫材成真 尋求商品化合作夥伴
2022-08-02

因生活習慣改變,現代人頸椎問題的增多也帶動骨科醫材的需求。台大段維新教授與長庚醫院賴伯亮醫師歷經十年合作,成功研發陶瓷頸椎融合器。目前該產品已經過測試,證實能取代現行由金屬及高分子材料所製成的同類產品,段也指出,目前將先以台灣做為起點,未來的目標是尋求銷售合作夥伴,將產品推廣到國際市場...

3C產品人手一機,低頭族越來越多,而上班族久坐辦公室,頸椎的問題也越來愈多,帶動頸椎融合器等骨科醫材的需求。長庚醫院骨科部脊椎科主任賴伯亮醫師,與台大材料工程系段維新教授,歷經十年合作,終於研發出,生物相容性比金屬與高分子材料高,且韌性與支撐度更強的陶瓷頸椎融合器,成為骨科醫材的新選擇。

賴伯亮指出,人體脊椎退化是很常見的骨科疾病。脊椎退化最早是從椎間盤開始脫水開始,引發後續的相關疼痛,是非常惱人的問題,若不解決,會嚴重已影響病人的生活品質。

賴伯亮解釋,人體骨骼可以撐起人體的重量,除了骨骼本身的強度,靠的還是骨骼間的水分在壓力下的運作。人體的骨關節,就像液壓起重機的原理,骨頭與骨頭間有間隙,靠進水與排水的液壓機制,來支撐身體的重量與運動。

椎間融合器市場龐大

脊椎關節之間有間隙,而人體椎間盤也像其他的骨關節,一旦椎間盤退化,可以容納水的空隙變窄,就會長骨刺,壓迫到神經,就會出現身體各個部位,程度不等的疼痛問題。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醫生會動手術,在病人的關節之間,置入墊片等支撐物,讓關節間的空隙變大,增進骨頭的融合,也避免骨刺復發。

這種支撐物就是所謂的「cage」,一般有人稱之為「支架」,也有人稱之為「椎間融合器」,簡稱「椎蘢」。

以市場價格來看,椎間融合器是一個附加價值較高的產品,值得團隊投入。賴醫師指出,健保給付的cage醫材,一個從3到5萬不等,自費的部分則翻倍,6到10萬都有。

十年合作心血結晶

由於椎間融合器的市場龐大,且無論是金屬或者高分子材質的醫材,都有一些缺陷,必須克服。賴伯亮就與段維新討論,以彼此的專業,合作研發以陶瓷材料製作新型頸椎融合器。

段維新說,大約十年前,他到林口長庚醫院拜訪賴伯亮醫師時,賴醫師就提及是否可以研發頸椎融合器。

不過,賴伯亮當時直接了當對段維新說,「這辦不到。我們沒有研究。」回去之後,他對賴對番話一直掛在心上。在段維新持續研究探索後,兩人終於決定,合作研發出陶瓷頸椎融合器。

段維新表示,目前陶瓷材質的植體市場還是很小,以頸椎椎間融合器而言,全陶瓷頸椎椎間融合器的市場規模,只有以高分子PEEK為材質的1%。顯示市場仍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雖起初未達成共識,但過了10年兩人終於成功將陶瓷材料導入頸椎融合器。(照片來源:賴伯亮醫師)

成品測試達商品化標準

他們先以頸椎骨融器為起點,主要原因是頸部活動頻率高,但支撐的器官頭部重量較小,且頸椎融合器植入的手術流程比較簡單,風險較小,是一個很理想的起點。

段維新指出,經過測試後,團隊做出的陶瓷頸椎融合器,證實的確可以替代現行的金屬與高分子材料產品。他們對於這產品未來的商品化,極具信心。

段維新說,陶瓷醫材的市場潛力,已經獲得驗證。舉例來說,有一家德國骨材公司,以陶瓷材料用於製作人工髖關節元件,結果熱賣,證實陶瓷醫材大有可為。

積極尋找合作夥伴

段維新指出,他們有信心把硬體做到最好,但最好的產品,不一定可以賣得最好。透過賴伯亮的醫療專業,他們已經開發出最貼合醫療需求的產品。

未來將積極尋求銷售合作夥伴,先以台灣為測試市場,再以台灣使用的real world數據,爭取國際銷售,推廣到國際市場。

據了解,經過委託CRO公司測試,段維新與賴伯亮開發的產品,其生物相容性已經獲得驗證。下一步就是募集資金,進行人體試驗,並尋求行銷的國際合作夥伴。

※段維新表示,產品已開發完成,下一階段目標就是擴大國際市場布局。(照片來源:段維新教授)

※系列報導:

※本文由生策中心新創幫編輯群採訪撰寫(口述:段維新教授、賴伯亮醫師 執筆:郭晏銓)。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影音.文字.圖表.數據等) ,均屬於本中心或各該新創企業團隊之專屬財產,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 <完整資訊>
財團法人生技醫療科技政策研究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2 - 2024 Research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Policy (RBMP).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