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新創技術
智慧農業轉型! 農譯科技全面導入AIoT協助台灣傳統農業走入智慧化精準農業
2023-03-21

隨著世界現代工業化與資訊化潮流,台灣從農業社會轉型至現代經濟社會。國家產業發展轉型至今,台灣農業生產面臨從業人口高齡化、農藥濫用、土壤酸化及耕作土地被破壞等嚴重問題,若這些問題無法改善,可能導致未來台灣糧食與農產品仰賴進口。陽明交通大學衍生的新創公司 – AgriTalk (農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整合IoT、AI、生物科技技術開發並全面導入符合農業生產轉型的精準農業應用。「AgriTalk智慧農業平台」以系統化與科學化的方式,將老農經驗轉化為數位化管理,傳承管理技術降低青農進入農業領域門檻,並透過智慧化AI輔助農民肥培及病蟲害決策管理,兼顧農業生產及環境永續ESG的目標...

台灣農業發展於荷治時期進行規模化,到日治時期則開始農業現代化,歷史悠久逾四百年。而台灣有超過半數的土地被森林覆蓋(佔總面積60%),可用土地約有60%用於農業(佔總面積約24%)。隨著世界現代工業化與資訊化潮流,台灣也從以農立國的農業社會轉型至現代經濟社會。隨著國家產業發展轉型至今,台灣農業生產面臨從業人口高齡化導致經驗斷層、農藥濫用導致食安及環境殘留、化學肥料過度施用導致土壤酸化及耕作土地被破壞等嚴重問題,若這些問題無法及時改善,台灣糧食與農產品未來可能將仰賴進口。陽明交通大學衍生的新創公司 – AgriTalk (農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結合IoT、AI、生物科技技術,針對現今傳統農業所面臨的問題開發並全面導入符合農業生產轉型的精準農業應用。農譯科技所開發的「AgriTalk智慧農業平台」以系統化與科學化的方式,將老農經驗透過平台轉化為數位化的管理模式,傳承重要的管理技術以降低青農進入農業領域的門檻,並透過智慧化AI輔助農民肥培及病蟲害決策管理,兼顧農業生產及環境永續ESG的目標。

從自動化著手 農譯科技協助農民扎根軟硬體逐步走向智慧化農業

在傳統農業轉型中,農譯科技認為必須先從自動化農業著手,才能進一步走向AI智慧化農業。因此,硬體部分,農譯科技與廣達電腦(Quanta Computer lnc.)合作開發出系列農業監控設備(農業控制器、農業感測器);軟體部分則使用農譯科技自行開發的IoTtalk物聯網平台進行農業智能監控的串接,以此提供完整的智慧農業應用。

而針對既有農場設備控制的升級,農場端只需將線下傳統控制配盤之線路接入農業控制器,搭配AgriTalk平台所提供的三大排程系統:手動遠端控制作動、感測數值控制作動、時間控制作動,即能快速高效將控制模式從傳統線下控制升級至線上化管理。同時,相關施肥、灌溉、散熱等設備之決策動作也將自動化被系統記錄,輔助農民回溯及優化種植模式。下一步,在AI智慧化農業的應用上,農譯科技可針對不同作物建立專屬的AI預測系統並提供預警及建議,輔助農場管理者精準決策。AgriTalk平台透過快速學習的優勢,學習農場操作並調整AI,高效建立專屬農場的AI系統。

※農譯科技與廣達電腦合作開發硬體設備,搭配農譯科技開發的IoTalk平台軟體,串接農業智能監控,協助農家由傳統農業走向自動化。(圖片來源:農譯科技)

AgriTalk智慧農業平台透過五大核心優勢讓農業管理跟上數位轉型潮流

「AgriTalk智慧農業平台」利用IoTtalk物聯網技術串聯:前端農業場域之環境數據、中端雲端AI判斷(病害AI、蟲害AI、土壤菌相及肥力AI)及自動溯源管理系統、後端的排程(手動遠端控制作動、感測數值控制作動、時間控制作動)及遠端即時監控,搭配農業獨家肥培資材,透過標準化智慧控管農業生產,不但保障生產之農產品品質,也確保生產過程符合安全且精準的肥料、農藥施用,避免有害化學物質殘留。

AgriTalk智慧農業平台更具備以下五大核心技術:
1. 高整合性物聯網平台。
2. 利用高精準度感測監控。
3. 完善之排程系統加速複製成功農業管理經驗。
4. 獨家生物精準肥培管理。
5. 專業農業AI預測系統技術。

※農譯科技與廣達電腦合作開發硬體設備,搭配農譯科技開發的IoTalk平台軟體,串接農業智能監控,協助農家由傳統農業走向自動化。(圖片來源:農譯科技)

農譯科技提供完整的農業科技應用方案,解決現今農業生產僅憑農夫經驗、無科學數據輔助管理、農業進入門檻高的現況,透過科學化且標準化的管理更能面對環境變遷的時代。

※系列報導:

※本文由生策中心新創幫編輯群採訪撰寫(口述:農譯科技創辦人陳文亮教授 執筆:陳柏翔)。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影音.文字.圖表.數據等) ,均屬於本中心或各該新創企業團隊之專屬財產,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 <完整資訊>
財團法人生技醫療科技政策研究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2 - 2024 Research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Policy (RBMP).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