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研新創 - 創新醫材與診斷技術
學生組 第三名 - 一種電激發表面電漿共振波為基礎之主動式生物感測晶片
2012-01-10
國立台灣大學電機工程所

國立台灣大學電機工程所/邱南福

表面電漿子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現象在過去已成功的應用於薄膜的光學特性量測與氣體、化學、生物分子感測技術的研究已經有數十年歷史。本發明的主旨是利用電激發有機及金屬材料,在金屬表面上所產生的SPR特性,其優點為不需要外加雷射激發光源及光學極化片(Polarizer),同樣可達到靈敏度高、快速且可即時量測功能。利用電激發有機及金屬材料,在金屬表面上所產生的SPR特性,配合表面電漿共振之產生條件,在沿金屬或表面鍍膜的平面上,觀察感測晶片表面因表面生物分子的結合狀況所引起的訊號變動,或不同待測樣品吸收波長不同之原理,同時進行多種表面分子作用之分析,可進一步配合微流道之整合,提供更精確、更微小化的元件設計,使之更適用於高通量與高靈敏度檢測的感測元件之未來發展,更具有製程簡單、成本低、反應速度(response time)快、省電、感測體積小等優點,與國內半導體製造技術、光電元件技術與微機電專長相契合具市場潛力且可達交互授權。

 

評審推薦
運用SPR共振技術去偵測生物分子,運用電磁波製造信號,敏感性高,成本較低,具市場應用潛力。
團隊簡介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影音.文字.圖表.數據等) ,均屬於本中心或各該新創企業團隊之專屬財產,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 <完整資訊>
財團法人生技醫療科技政策研究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2 - 2025 Research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Policy (RBMP).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