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研新創 - 創新防疫科技
利用人類類器官作為抗病毒性腦炎藥物之研發平台
2024-01-03
張聰賢教授團隊/國防醫學院
張聰賢、闕郁帆、張育慈
本發明可作為藥物篩選平台,可用於藥物安全性測試,例如抗病毒藥物對於細胞毒殺效應評估,又可用於藥物藥效測試,例如測試藥物抗病毒感染效力。例如全球抗愛滋病毒感染市場,2026年預估達450億美金(資料來源:The Global Medicine Spending and Usage Trends, Outlook to 2026, IQVIA,2021年12月) 本發明亦可做為臨床前試驗替代方案。臨床前的新藥試驗使用動物模式,失敗率超過9成,造成許多人力物力的浪費。順應國際的動物3R減量需求,2022年美國 FDA 開放使用類器官晶片取代動物實驗進行臨床前測試。因此本發明建立的人類類腦器官模型將會在未來市場建立強大需求。 而本發明所建立的人類類腦器官則有著細胞組成多元與可以模擬組織間細胞交互作用的優點,開發與建立成本相較實驗動物低廉;因此在抗病毒藥物篩選上有著模擬人體器官,從而可以篩選有藥物的潛力。 小兒呼吸道及腸胃道感染疾病,病毒感染約佔 85%。臨床抗病毒感染藥物有其市場需求性。本發明建立一個快速與大量的藥物篩選平台後,可與藥廠高通量神經性疾病藥物開發平台,藥物安全性與代謝測試平台、保健食品安全性與代謝測試平台可以進行技術轉移或技術合作。而抗病毒感染藥物的市場龐大,例如全球抗愛滋病毒感染市場,2026年預估達450億美金(資料來源:The Global Medicine Spending and Usage Trends, Outlook to 2026, IQVIA, 2021年12月)
評審推薦
1. iPSC細胞取得容易亦能避免倫理議題,用來發育為人類3D大腦類器官是十分有潛力的研究模式。
2. 團隊利用iPSC製成類器官並進行前臨床試驗,研究結果證明干擾素在Parechovirus類器官模型的可行性。
3. 類器官具有發展潛力,取代動物實驗指日可待,也可作為藥物篩選的平台。
2. 團隊利用iPSC製成類器官並進行前臨床試驗,研究結果證明干擾素在Parechovirus類器官模型的可行性。
3. 類器官具有發展潛力,取代動物實驗指日可待,也可作為藥物篩選的平台。
團隊簡介
|
||
學歷 |
國防醫學院生命科學研究所博士 | |
現職 |
國防醫學院 微生物及免疫學科暨研究所 主任兼所長 | |
經歷 |
1.國防醫學院微生物及免疫學研究所教授 2.國防醫學院微生物及免疫學研究所副教授 3.高雄榮民總醫院教學研究部研究員 4.中華醫事科技大學醫學檢驗生物技術系兼任副教授 5.大仁科技大學藥學系兼任副教授 6.國立中山大學生物醫學研究所合聘教師 7.高雄榮民總醫院教學研究部副研究員 8.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 (NIH) 國立兒童健康與人類發展研究所 (NICHD) 博士後研究員 9.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10.高雄榮民總醫院醫事檢驗師 |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影音.文字.圖表.數據等) ,均屬於本中心或各該新創企業團隊之專屬財產,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
<完整資訊>
財團法人生技醫療科技政策研究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2 - 2024 Research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Policy (RBMP).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 2012 - 2024 Research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Policy (RBMP).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