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研新創 - 創新醫材與診斷技術
一種多數據生理監測設備協助判定病患呼吸型態以及喘的原因
2024-01-03
周百謙主治醫師團隊/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周百謙、洪汶宜、陳建華、蘇雪蓮、莊雅婷
呼吸窘迫是許多病患的問題。但受限於現有醫療型態,病患的喘很難在門診時被有效診斷,而需要透過一系列檢查推估病況的臨床表現型,以了解病患喘的原因,是否具備針對生理問題的補償性變化,臨床是否會急速惡化,進而做為是否要緊急送醫,或是使用其他輔助醫療治療,如氧氣供應等,以改善臨床預後。但因現行醫護人員人力有限,如何透過穿戴式裝置收集多面向生理具,以評估病患的病情進度,以及治療是否改善臨床問題,會是現代醫學所寄望的關鍵設計。本產品透過呼吸音偵測,震動偵測,移動偵測,建立從呼吸雜音,痰液產生,與胸式呼吸(費力)及腹式呼吸(不費力)的臨床表現型評估能力。在產品設計下透過多數據分析,可以建立基礎表現型,從而在生理訊號改變時建立預警能力。胸式呼吸為主的呼吸,以及痰液的產生,可以做為病況惡化的依據。藉由本產品獨創設計,將建立兼具呼吸型態評估,臨床惡化預估,甚至痰液警告的多功能穿戴裝置。後續透過產品的人工智慧布局,以及可擴展的臨床模組應用,再生裡數據加值應用下,可以建立相對應的醫療處置,並建立到診前檢查能量,以及住院及長照機構的應用潛力,以現代科技創新面改善使用者的臨床預後,並降低醫護人員臨床照護負擔。
評審推薦
1. 團隊設計之多數據生理監測設備,已整合呼吸音分析、胸壁起伏及胸腹部的呼吸同步動作,提供臨床重要數據,未來能應用於醫院與居家場域,提供即時預警和診療決策。
2. 本案已完成雛型品試製,並行初步量測,結果已說明其可行性,但仍需更多證據之支持 。
3. 已獲得中華民國發明專利,確保智財保護。
2. 本案已完成雛型品試製,並行初步量測,結果已說明其可行性,但仍需更多證據之支持 。
3. 已獲得中華民國發明專利,確保智財保護。
2024年度精進成果
獲得國家新創獎肯定後,團隊繼續努力進行產品更新與技術佈局。在專利佈局方面,目前已獲得一項中華民國發明專利,另有一項中華民國發明專利及美國發明專利申請中,在2023/10獲得國科會產學合作計畫的支持,總計畫經費為為1,334,120元。計畫執行時間為2023/11/1~2024/10/31。後續並繼續申請國科會萌芽計畫,於2024/7獲得萌芽計畫700萬支持,計畫執行時間為2024/07/01~2025/06/30。透過相關的計畫支持,團隊在臨床試驗佈局,原型品優化與軟體調整,QMS資格申請,都已經陸續佈局。相關成果參加國家生技研究園區於2024/10舉辦之「2024 NBRP Pitch Day 全國生醫轉譯選拔媒合會」,在眾多團隊中醫材組獲得「最佳潛力團隊獎」,說明團隊的研發持續精進,獲得認同。後續預計在2025/6進行技術鑑價,評估成立新創公司。
團隊簡介
周百謙 |
|
學歷 |
臺北醫學院醫學系醫學士 英國倫敦大學帝國學院心肺研究中心博士 |
現職 |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事業發展部主任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助理教授 |
經歷 |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主任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睡眠中心主任 林口長庚醫院胸腔內科系呼吸道疾病科主治醫師 林口長庚醫院內科住院醫師及總醫師 桃園聖保祿醫院胸腔內科主任 長庚大學助理教授 |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影音.文字.圖表.數據等) ,均屬於本中心或各該新創企業團隊之專屬財產,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
<完整資訊>
財團法人生技醫療科技政策研究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2 - 2025 Research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Policy (RBMP).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 2012 - 2025 Research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Policy (RBMP).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