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研新創 - 環境科技與能源應用
高效捕捉、轉質再利用及碳材開發技術
2025-01-14
陳維新特聘教授團隊/國立成功大學、東海大學、國立臺南大學、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陳維新、李冠廷、陳俊延、張家欽、游承修、曾堯宣、李豪業

本團隊發展高效捕捉、轉質再利用及碳材開發計畫,整合化學吸收與微藻捕碳技術,將大氣二氧化碳進行高效捕捉並再利用至鋰電池所需生物炭材料。超重力旋轉床化學吸收捕碳技術,可產出具經濟價值之碳酸氫鹽,可作為供給微藻養殖過程之養分。利用微藻固碳技術除可回收大氣二氧化碳。節能微藻除水技術可有效降低死亡藻體之乾燥能耗與發霉機率。微藻經熱解所製生物炭可做為鋰電池領域之負極材料。本團隊分工合作針對超重力旋轉床(Rotating Packed Bed, RPB)捕碳系統及模型建立、高二氧化碳利用速率及溫度耐受性之微藻篩選、節能微藻除水技術、以及低耗能生物炭負極材料製程、配方與電性進行綜合研究。本團隊使用微藻類生物炭來取代傳統電池石墨負極。經過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計算結果發現,若以產出1 kg的微藻類生物碳負極為基礎,需透過RPB從大氣中捕獲44.4 kg的二氧化碳,在考慮各子計畫機台的電力消耗以及加工處理後,每生產1 kg的生物炭負極材料實際能從大氣中捕獲7.41 kg的二氧化碳。若將此結果與傳統石墨負極相比,使用1 kg的生物炭負極材料取代傳統石墨負極,能夠減少約39 kg的產品碳足跡。

評審推薦
1.本案結合節能微藻除水技術和微藻熱解生產的生物炭,作為鋰電池負極材料,展示創新且整合的減碳效益。
2.團隊已獲得6件專利,並發表了百篇論文,展現出卓越的研發實力和持續的創新能力。
團隊簡介

陳維新 

學歷

博士

現職

國立成功大學 航空太空工程學系 特聘教授

經歷

1. 2016/08~迄今 國立成功大學 航空太空工程學系 特聘教授
2. 2021/08~迄今 科技部 特約研究員
3. 2019/08~迄今 國立勤益科技大學 機械工程系 講座教授(兼任)
4. 2019/10~迄今 私立東海大學 工學院 榮譽講座教授(兼任)
5. 2021/09~迄今 國立成功大學 能源產業人才教育中心 主任
6. 2020~迄今 亞洲液體霧化及噴霧學會 (ILASS-Asia) 副理事長
7. 2019~2020 亞洲液體霧化及噴霧學會 (ILASS-Asia) 祕書長
8. 2019/03-04, 07-08 法國洛林大學(University of Lorraine) 邀請講座教授
9. 2020/05-06, 2022/08-09
10. 2017/06~2017/06 法國洛林大學 訪問教授
11. 2013/08~2016/07 國立成功大學 航空太空工程學系 教授
12. 2007/08~2013/07 國立臺南大學 綠色能源科技學系 教授
13. 2012/07~2013/09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BC) 訪問教授
14. 2009/08~2009/08 英國愛丁堡大學(University of Edinburgh) 訪問教授
15. 2007/06~2007/09 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UNSW) 訪問教授
16. 2005/08~2007/07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輪機工程學系 教授
17. 2004/07~2005/06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 訪問教授
18. 2001/07~2005/07 輔英科技大學 環境工程與科學系 教授
19. 1997/08~2001/06 輔英技術學院 環境工程衛生系 副教授
20. 1995/08~1997/07 輔英護專 環境工程衛生科 副教授
21. 1994/04~1995/07 安鋒鋼鐵股份有限公司 生產部 高級工程師
22. 1993/12 82年高考專技環境工程技師及格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影音.文字.圖表.數據等) ,均屬於本中心或各該新創企業團隊之專屬財產,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 <完整資訊>
財團法人生技醫療科技政策研究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2 - 2025 Research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Policy (RBMP).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