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新創 - 創新醫護服務
隨身型肺復原裝置系統
2020-12-23
曾健華醫師團隊/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

曾健華、蘇千玲

目前臨床針對慢性呼吸道疾病多著重於吸入型藥物與口服藥物,簡便有效的物理性質介入卻被多數醫師忽略。吐氣末期支氣管塌陷,使得肺部氣體滯留、肺內二氧化碳不易排除。現今醫療行為上所欠缺的是如何協助病患於吐氣期維持氣道暢通,進而幫助痰液有效清除,以改善氣體交換功能,增加病患活動能力。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團隊研發複合式、隨身型吐氣設備,本產品的特色分為五大部份:
(ㄧ)可調式氣道阻力裝置:利用物理特性,病人吐氣時經過不同孔洞大小,依吐氣力道產生不同程度的氣道阻力,形成正壓將支氣管氣道打開,協助病患順利吐氣。
(二)振動式除痰設計:透過病人吐氣流量變化,引動鋼珠跳動,引發氣道振幅,協助病患清除痰液。
(三) 肺部與臉部同步訓練設計:訓練器的咬嘴設計類似吸管型,病人在做吐氣訓練時,也同時在做口輪頰肌訓練,改變嘴型,以利未用輔助器時的吐氣過程。
(四) 視覺回饋的訓練模組:經由模擬,加入紅綠黃色提供視覺回饋,協助病人調整最佳吐氣力道,把最多滯留在肺部的氣體吐出來。
(五) 人工智慧學習及警示系統:利用流量偵測儀紀錄流量-時間曲線,上傳雲端紀錄病患呼吸情形,並提供人工智慧判斷最適孔洞大小,更能及早偵測病患呼吸道狀況惡化。

評審推薦
1.本案結合5項創意的做法,藉由物理作用肺部復健方式,改善現有訓練器的使用,同時減少藥物以改善臨床結果,簡易創新且有實用價值。
2.針對龐大肺疾病族群的肺部復健提供了良好工具,具臨床價值,同時也已有雛型產品供臨床使用。
3.已申請專利,商化應用可行性高,有機會技轉量產。
2023年度精進成果
(一) 將去年開模試量產完成的成品加上APP整套系統,今年精進用以量測吐氣尖峰流量,並經測試確認BuddyRT®與標準肺量機誤差平均0.8%,低於法規要求之10%。安排受試者,接受BuddyRT®及兩款不同歐盟法規認證的尖峰流量設備,顯示誤差值約瑜0.49~0.55%,皆低於法規要求之10%。 (二) 以去年開模試量產完成的成品證實可針對四種等級嚴重度的肺阻塞病患,分別提供氣道內13-15cmH2O阻力,有效防止氣道提早塌陷,改善病患的呼吸喘。與競品相比,BuddyRT®病患起始不需太費力,且訓練後可讓病患得到更大的吸氣量(IC)與吐氣量(FVC)。 (三) 完成QMS品質系統及TFDA,進行TFDA販售證許可申請中,預計明年初取得。 (四) 針對團隊兩項發明概念整合,於2023年7月取得台灣專利發明第 I 808498號。美國發明專利目前委託北美專利事務所申請,美國商務部之專利商標局於2023年5月收件受理。
團隊簡介
曾健華
學歷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
現職

雙和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

經歷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學士
國立台灣大學公衛學院流預所博士
台北醫學大學內科學系助理教授
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
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影音.文字.圖表.數據等) ,均屬於本中心或各該新創企業團隊之專屬財產,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 <完整資訊>
財團法人生技醫療科技政策研究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2 - 2024 Research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Policy (RBMP).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