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新創 - 創新醫護服務
隨身型肺復原裝置系統
2020-12-23
曾健華醫師團隊/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

曾健華、蘇千玲

目前臨床針對慢性呼吸道疾病多著重於吸入型藥物與口服藥物,簡便有效的物理性質介入卻被多數醫師忽略。吐氣末期支氣管塌陷,使得肺部氣體滯留、肺內二氧化碳不易排除。現今醫療行為上所欠缺的是如何協助病患於吐氣期維持氣道暢通,進而幫助痰液有效清除,以改善氣體交換功能,增加病患活動能力。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團隊研發複合式、隨身型吐氣設備,本產品的特色分為五大部份:
(ㄧ)可調式氣道阻力裝置:利用物理特性,病人吐氣時經過不同孔洞大小,依吐氣力道產生不同程度的氣道阻力,形成正壓將支氣管氣道打開,協助病患順利吐氣。
(二)振動式除痰設計:透過病人吐氣流量變化,引動鋼珠跳動,引發氣道振幅,協助病患清除痰液。
(三) 肺部與臉部同步訓練設計:訓練器的咬嘴設計類似吸管型,病人在做吐氣訓練時,也同時在做口輪頰肌訓練,改變嘴型,以利未用輔助器時的吐氣過程。
(四) 視覺回饋的訓練模組:經由模擬,加入紅綠黃色提供視覺回饋,協助病人調整最佳吐氣力道,把最多滯留在肺部的氣體吐出來。
(五) 人工智慧學習及警示系統:利用流量偵測儀紀錄流量-時間曲線,上傳雲端紀錄病患呼吸情形,並提供人工智慧判斷最適孔洞大小,更能及早偵測病患呼吸道狀況惡化。

評審推薦
1.本案結合5項創意的做法,藉由物理作用肺部復健方式,改善現有訓練器的使用,同時減少藥物以改善臨床結果,簡易創新且有實用價值。
2.針對龐大肺疾病族群的肺部復健提供了良好工具,具臨床價值,同時也已有雛型產品供臨床使用。
3.已申請專利,商化應用可行性高,有機會技轉量產。
2024年度精進成果
2022年續獎原型機開發;雙光圈全面偵測吸氣、吐氣流量且可分別調控阻力 2023年續獎符合法規之商業機;因應尖峰流量法規,吐氣不可有阻力,利用Y型管與單向閥設計,達成診斷時吐氣無阻力,訓練時吐氣有阻力。將APP增加時間引導與力度大小引導,讓病患可在更適當的引導下完成各項肺功能量測及各類肺復原項目。 2024年續獎;開發符合永續環保之濾嘴、以永續為概念開發衛教流程、將APP互動提升更智慧。
團隊簡介
曾健華
學歷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
現職

雙和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

經歷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學士
國立台灣大學公衛學院流預所博士
台北醫學大學內科學系助理教授
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
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影音.文字.圖表.數據等) ,均屬於本中心或各該新創企業團隊之專屬財產,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 <完整資訊>
財團法人生技醫療科技政策研究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2 - 2025 Research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Policy (RBMP).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