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新創動態
許照惠:沒駕駛 生技業怎麼飛? 認為台灣沒有扎根栽培生技人才的政策,應借鏡新加坡,避免只有口號、沒有策略
2013-11-18

[工商時報 記者 杜蕙蓉]2013/11/17

生醫產業熱絡,吸引資金潮搶進,不過,由於人才、法規政策、技術和專利等關鍵條件尚未能與國際接軌,前食品藥物管理署署長康照洲認為,生技業還在「鼠籠裡」打轉,生技天后許照惠更直指,沒有駕駛員,鑽石行動方案如何起飛?

許照惠表示,人才是產業成功的根本,但台灣在生技產業推動上,卻沒有實際扎根栽培人才的政策。

她舉例,新加坡政府為了延攬海外人才,不僅讓企業機構到新加坡投資設廠或成立實驗室,給予免稅優惠,也到美國大學挖掘優秀人才,政府出學費贊助,如果新加坡本地學生出國深造,也是由政府出錢。他們與國際級的企業合作,讓新加坡的子弟兵到海外公司受訓,2年期間的食宿等支出,都是由政府支付;往後如果獲得任用,該公司要支付政府2年支出的費用,萬一沒有被錄取,費用就由政府吸收。反觀台灣,卻只有口號沒有策略。

台大藥學系昨日舉行60周年慶的生技產業論壇,許照惠發表了上述看法。在台灣生技產業正值風起雲湧之際,包括許照惠、安成董事長陳志明、浩鼎董事長張念慈、美國上市公司IMPAX董事長許中強和與會的產官學界,也都對產業提出看法,期待生醫業能啟動台灣成長動能,並能躋身國際。

前經建會主委何美玥表示,她不覺得生技產業已走到「康莊大道」,因產業創新環境欠缺,且沒有平台可銜接而無法創造商業價值;康照洲更直指,目前的法規政策是落後科技,趕不上時代,而且即使到處搭橋,也是各譜各的調,因此產官學界資源要更密切整合,透過各種力量去改變不合理的法規。許中強則表示,政府只要把平台做好,不要來找麻煩,對生醫業就是很大的幫助。

何美玥表示,全球藥品市場規模近1兆美元,其中生技製藥約1,600億美元,過去5年複合成長率是11%,而1,600億美元約台幣5兆元,以台灣每年總預算約1.5兆來看,5兆商機吸引全球藥廠爭相卡位,也成為台灣生技產業發展契機。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影音.文字.圖表.數據等) ,均屬於本中心或各該新創企業團隊之專屬財產,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 <完整資訊>
財團法人生技醫療科技政策研究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2 - 2025 Research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Policy (RBMP).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