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城市大學發表創新塗層,協助穿戴式設備降溫50度以上,降低使用者皮膚灼傷風險。(Photo credit: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nd Prof. Yu Xinge)
香港城市大學(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的研究團隊為穿戴式設備開發了一種新的塗層,可以協助散熱,減少對使用者皮膚灼傷的機率,更延長這類設備的使用壽命。電子設備最大的問題就是產生熱量,但對於與皮膚持續接觸的穿戴式設備來說,這會是相當大的問題。這些熱量可能會造成使用者不適,也可能使設備本身過熱,甚至導致皮膚灼傷。這個研究團隊設計的專利塗層可以實現輻射和非輻射冷卻,而且不需要額外電源。這個塗層的厚度不到1毫米,由可增強紅外線輻射的中空二氧化矽(SiO2)微球和可增強太陽反射光的二氧化鈦(TiO2)奈米粒子與螢光顏料組成。再迄今為止的測試中,這個塗層已經將一個電子電阻器的溫度從140.5°C降至84.2°C,降幅高達56°C。
穿戴式設備在醫療領域有著巨大的潛力,可對這種健康指數進行不顯眼的監測。然而,這些電子設備會產生熱量,當設備與皮膚持續接觸時,就會產生問題。設備內的電子元件會產生熱量,設備也會因太陽的暖空氣等外部因素而發熱。過熱可能會損壞敏感設備並干擾其測量準確度,在某些情況下,如果溫度超過安全閥值,可穿戴式設備甚至會導致皮膚灼傷。
「仿皮膚電子元件是穿戴式設備的新興發展方向,而有效的散熱對保持感知穩定性和良好的用戶體驗至關重要。我們的超薄、柔軟、輻射冷卻介面由專門設計的光子材料製成,為實現舒適、長期的醫療保健監測以及虛擬或擴增實境應用提供革命性的解決方案。」這個研究的計畫主持人Yu Xinge副教授說道。
科學界已經開發出解決減少穿戴式裝置發熱的塗層,但在某些情況下,這些塗層既笨重又僵硬,從而影響了設備的功能。此外,大多數方法都是依靠非輻射方式(傳導與對流)散熱,並沒有利用穿戴式設備表面發出的熱輻射方式。
這個最新的散熱塗層可以同步實現輻射和非輻射散熱。它由二氧化矽微球和二氧化鈦奈米粒子與螢光顏料組成,二氧化鈦奈米粒子和螢光顏料可增強太陽反射,而二氧化矽微球可以增強紅外線輻射。在迄今為止的測試中,這個塗層已經顯示出另人印象深刻的冷卻能力,有助於將電子電阻器表面的溫度降低56°C,而這個塗層的厚度僅600微米。
(來源:Medgadget 生策中心編譯)
Copyright © 2012 - 2025 Research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Policy (RBMP).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