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傷口是全球醫療的重大挑戰,影響全球超過2億人,常見於糖尿病、末梢血管疾病、褥瘡等患者。傳統的傷口診斷方法主要依靠醫師經驗視診,容易受到主觀因素影響,且無法深入了解傷口下的組織狀況,導致傷口癒合率低、治療時間長等問題。
成功大學電機系林志隆教授團隊開發的傷口癒合分析及預測系統,可提供客觀的血氧資訊和傷口分析結果,協助醫師更準確地評估傷口癒合狀況,及時調整治療方案,促進傷口癒合。
以多光譜光源血氧影像偵測客觀評估傷口
本技術包含三大部分:(1)多光譜光源血氧成像系統(2)使用者控制介面(3)雲端網頁平台。傷口開創後的增生期會有較蓬勃的血管新生,因此血氧系統能測得較高的血氧濃度,透過使用者介面操控,可即時計算血氧值並完成自動傷口分析,最後則會將資料上傳至雲端資料庫儲存,讓病患或醫護人員可透過網頁平台查看,進而輔助醫護人員量化傷口數據,包含傷口面積大小、組織佔比以及癒合狀態等。利用多階段傷口分析與預測演算法,並藉由彩色影像與血氧成像分析病患傷口,可提供醫護人員客觀的傷口資訊以決定後續的療程。
醫護人員讚譽:提升傷口照護效率與效益
該系統具有以下優點:
- 非接觸式測量:可快速、安全地測量傷口血氧飽和度。
- 客觀分析:提供客觀的血氧資訊和傷口分析結果,減少主觀判斷誤差。
- 多階段預測:可預測傷口癒合走勢,協助醫師制定治療計畫。
- 遠距醫療:可透過雲端平台進行遠距診斷和追蹤。
透過結合傷口測量、組織血氧值測量和預測復原走勢等多種功能,可提供更全面而精確的傷口護理解決方案,以節省醫護人員的時間,減輕經濟負擔,更能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使他們能夠更快速、安全地康復。
產學合作,推動技術商轉
林志隆教授表示,團隊已與明基材料、佳世達集團等台灣醫材研發廠商進行合作,共同開發和推廣該系統。這些廠商具有豐富的醫材研發和生產經驗,可協助該系統快速推向市場。 希望透過產學合作,將該系統推廣至全台各地醫院,讓更多慢性傷口患者受益。同時,也希望該系統能走出台灣,在國際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
而該系統已申請美國臨時案、與美國、台灣、歐盟專利(台灣正式案已於2023/04/21獲得),並有望在不久的將來推廣應用。
詳細資訊→基於多光譜光源血氧影像偵測之傷口癒合分析及預測系統|成功大學電機系林志隆教授|第20屆國家新創獎
Copyright © 2012 - 2025 Research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Policy (RBMP).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