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新創動態
《新創動態》編輯成體細胞基因定向分化 量產搶救退化性關節炎!
2024-09-10

臺北榮總楊逸萍副研究員的團隊成功研發出高品質、可量產的臨床等級誘導性多能幹細胞衍生之間葉幹細胞(iPSC-MSC,簡稱iMSC),有望解決異體細胞治療中常見的排斥反應和細胞來源限制等問題,為骨關節炎等退化性疾病提供新的治療方式。

全球老齡化挑戰:再生醫學與個人化治療需求激增

隨著全球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劇,退化性關節炎、視網膜病變等老化相關疾病發病率不斷攀升,再生醫學與個人化精準細胞治療的需求也日益迫切。然而,現行異體幹細胞治療受限於細胞來源、批次間品質差異、擴增與老化問題,以及最關鍵的免疫排斥風險,阻礙了其廣泛應用。

超越傳統,iMSC技術三大優勢打造再生醫學新格局

iMSC技術的核心在於結合基因編輯、細胞重編程和定向分化等技術,從而實現傳統幹細胞治療無法達成的三大優勢:

  • 解決批次差異,確保品質穩定:透過基因編輯技術將成體細胞(如皮膚細胞或血液細胞)重編程為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C),並依循其類似胚胎幹細胞的多向分化潛能,在嚴格控制的實驗室條件下,定向分化為具有特定功能的間葉幹細胞(MSC)。透過標準化的細胞重編程和分化流程,確保細胞來源的品質穩定性。
  • 克服擴增限制,實現量產:iPSC是可量產的多能幹細胞,相比傳統MSCs的侵入性取得方式,其建立過程更為簡單且可在大量培養中進行標準化,使得iMSC的生產效率和穩定性顯著提高。
  • 降低排斥風險,實現異體移植:異體移植最大的挑戰是免疫排斥反應。iMSC技術透過低免疫原iPSC分化,精準調控細胞的免疫原性,使其能夠適用於更廣泛的患者群體,降低了移植排斥的風險。此外,也透過高效基因轉染技術,能夠在不改變現有通用的iPSC建立方式下,增加細胞編程因子的轉染成功率,以降低iPSC-MSC移植伴隨的致癌風險,提高其安全性。

產學合作加速臨床試驗,iMSC技術進軍國際

楊逸萍副研究員表示,團隊已建立符合臨床等級的細胞庫,確保iMSC產品的品質與穩定性。此外,更成功篩選出適用於亞洲人口的低免疫原iPSC細胞株,大幅提升iMSC技術在亞洲地區的適用性,為再生醫學的普及化帶來更多可能性。未來,該技術有望應用於骨關節炎、軟骨損傷、骨折愈合等疾病的治療,並計劃積極與國內產業合作,加速臨床試驗與產品量產,同時拓展國際市場。


詳細資訊→建立低免疫原廣泛型幹細胞確校製程與臨床應用|臺北榮總楊逸萍副研究員|第20屆國家新創獎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影音.文字.圖表.數據等) ,均屬於本中心或各該新創企業團隊之專屬財產,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 <完整資訊>
財團法人生技醫療科技政策研究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2 - 2025 Research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Policy (RBMP).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