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新創動態
《新創動態》化被動為主動 腦震盪急性期AI出招精準治療
2025-01-10

隨著運動及交通事故的普及,腦震盪成為現今社會的重要公共健康議題。根據統計,台灣每年約有50萬人因頭部外傷而發生腦震盪。腦震盪症狀多樣,涵蓋了體感、情緒、認知及睡眠方面的問題,約三分之一的患者可能會發展為持續性腦震盪症候群。這使得急性期的評估變得格外重要,但當前缺乏足夠的影像診斷手段,讓治療仍以被動支持為主,進而限制了腦震盪治療的發展...

DeepBrain-Concussion系統:精準預測與個性化治療的未來

針對這一挑戰,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陳震宇特聘教授研究團隊,開發了“DeepBrain-Concussion”系統。系統通過分析患者急性期的功能性磁振影像,觀察丘腦與大腦皮質之間的協作模式,進行症狀類型和嚴重程度的預測,不僅能夠預測腦震盪後症狀的持續時間,還能提供精準的干預措施,幫助患者早期介入,減少持續性腦震盪症候群的風險。與傳統腦震盪診斷方法不同,這一技術無需依賴單一的生物標記或影像結果,而是結合了多種數據和機器學習技術,進行綜合評估。這使得該系統能夠提供比以往更精確的預測,並為臨床醫生提供更具實踐價值的治療決策支持。此外,該系統還能自動生成個性化的治療報告,大幅提高醫療決策的效率與準確性。這一技術的應用,不僅限於腦震盪的預測與治療,也為新藥開發和職能治療策略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了強大的數據支持。

從研究到臨床:陳震宇教授談AI在腦震盪治療中的未來

陳震宇教授表示,團隊的目標是利用這項人工智慧技術,提供腦震盪患者早期精準的診斷和治療建議,讓患者能夠更快恢復,並減少可能的長期影響。陳教授指出,這項技術研發從動物到臨床試驗,已發表在高影響國際期刊,其成功關鍵在於將腦震盪症狀的多重因素納入預測模型,並且透過高效的數據處理和分析,實現了無縫對接各類醫療影像和設備,為臨床醫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診療支持。

他強調,團隊已計畫在兩家醫學中心開展更多臨床試驗,未來該系統將不僅僅局限於台灣市場,並希望能夠將這項技術推廣到美國,使用該核心技術發展在美式足球、和退伍軍人創傷後症候群等高價值運用。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腦震盪的早期診斷和治療將不再是一個難題,這一技術的實踐預示著未來精準醫療的更多可能性,DeepBrain-Concussion系統無疑將成為未來腦震盪診療領域的突破性工具。不僅能夠大幅提升診斷準確性,也能為個性化治療提供更為精細的支持,預示著腦震盪治療將邁向更加智能化與精確化的未來。


詳細資訊→腦震盪症候群人工智慧輔助決策系統|北醫附醫陳震宇特聘教授|第21屆國家新創獎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影音.文字.圖表.數據等) ,均屬於本中心或各該新創企業團隊之專屬財產,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 <完整資訊>
財團法人生技醫療科技政策研究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2 - 2025 Research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Policy (RBMP). All Rights Reserved